《吕梁》

时间: 2025-01-10 10:53:41

吕梁三十仞,县水莫知源。

雨歇山如沃,波狂岸欲翻。

黄云扑古塞,青草织平原。

最是关情处,秋霜一夜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吕梁三十仞,县水莫知源。
雨歇山如沃,波狂岸欲翻。
黄云扑古塞,青草织平原。
最是关情处,秋霜一夜猿。

白话文翻译

吕梁山高耸入云,山下的河水源头不知在哪里。
雨停之后,山像被滋润过一样,波涛汹涌的河水几乎要冲翻岸边。
黄云笼罩着古老的边塞,青草在广阔的平原上铺成一片。
最令人动情的地方,便是那秋霜浸染下,一夜之间传来猿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吕梁:山名,位于山西省。
  •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约合2.3米。
  • 县水:指县境内的河水。
  • 莫知源:没有人知道水的源头在哪里。
  • 沃:滋润、肥沃。
  • 波狂:波涛汹涌。
  • 古塞:古老的边塞,指古代的防御工事。
  • 织:编织、交错。
  • 关情:令人关心、动情的地方。
  • 秋霜:秋天的霜,暗示时节的变迁。
  • 猿:猿猴,常用于象征孤独或哀伤。

典故解析

  • 吕梁的地理和文化背景:吕梁山脉是中国重要的山脉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 秋霜与猿声:在古代文学中,猿声常常与孤独、离别相联系,结合秋霜,增添了诗的愁苦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汪元量对故乡山水的追忆之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结合了地方特色和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吕梁》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吕梁山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诗人内心的情感交融。诗的开头“吕梁三十仞,县水莫知源”便以高耸的山脉和神秘的水源引入,给人以宏伟而深邃的感觉。伴随着“雨歇山如沃,波狂岸欲翻”,雨后的山水生机勃勃,波涛汹涌,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仿佛让人置身于风景之中。接着“黄云扑古塞,青草织平原”,描绘了黄云笼罩古老边塞的景象,和广袤平原上青草的生机,形成强烈的对比,加深了空间的广阔感。最后一句“最是关情处,秋霜一夜猿”,则通过猿声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思念的情感,令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轮回。整首诗在描绘壮丽自然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生活、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语言简练却充满力量,构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吕梁三十仞:吕梁山高耸入云,三十仞形容其雄伟。
  2. 县水莫知源:流经县城的河水,源头不知在何处,暗示自然的神秘。
  3. 雨歇山如沃:雨停后,山体显得更加滋润。
  4. 波狂岸欲翻:河水波涛汹涌,几乎要翻越岸边。
  5. 黄云扑古塞:黄云笼罩着古老的边塞,营造出一种苍凉感。
  6. 青草织平原:青草在平原上交错生长,象征生命的蓬勃。
  7. 最是关情处:最令人动情的地方。
  8. 秋霜一夜猿:秋天的霜降临,夜晚传来猿声,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波狂”形容水的汹涌。
  • 拟人:山如沃,使山有了生机。
  • 对仗:如“黄云扑古塞,青草织平原”形成了和谐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的思考,情感基调在自然美与个人情感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吕梁:象征着雄伟与壮丽。
  • 秋霜:象征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 猿声:象征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吕梁山的高度用哪个词语来形容?
    A. 三十仞
    B. 二十仞
    C. 四十仞
    D. 五十仞

  2. 诗中提到的“黄云”指的是哪里的景象?
    A. 古塞
    B. 平原
    C. 山脉
    D. 河流

  3. 最令人关心的地方在诗中是什么?
    A. 秋霜与猿声
    B. 雨后的山
    C. 狂风大浪
    D. 绿草如茵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和自然之美。
  • 李白的《庐山谣》:表现出对自然的深情与赞美。

诗词对比

  • 汪元量的《吕梁》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前者侧重于气势壮丽的自然景观,后者则更注重静谧的山居意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文学史》
  • 《山水诗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