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夏言怀》

时间: 2024-10-02 09:45:45

白日延清景,红芳转绿阴。

川云长淡荡,鱼鸟自高深。

静养中和气,闲消忿欲心。

此情虽不语,沙界总知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首夏言怀
白日延清景,红芳转绿阴。
川云长淡荡,鱼鸟自高深。
静养中和气,闲消忿欲心。
此情虽不语,沙界总知音。

白话文翻译

初夏的时节,阳光洒满清新的景色,红花渐渐变成了绿色的阴影。
河川上的云彩轻轻飘荡,鱼儿和鸟儿自得其乐,悠然自得。
我在宁静中修养身心,逐渐消解了心中的愤怒与欲望。
这种情感虽没有言语,但沙岸上的一切都能感同身受。

注释

字词注释

  • :延续,延长。
  • 清景:清新明朗的景色。
  • :变化,此处意为从红花变为绿阴。
  • 高深:在这里意为深邃,形容鱼儿和鸟儿的活动境界。
  • 静养:安静地修养。
  • 和气:和谐的气息。
  • 忿欲:愤怒与欲望。
  • 沙界:沙滩的边界,指自然环境。
  • 知音:理解自己情感的人。

典故解析
“知音”一词源于古代,指能够理解和欣赏自己的人,常用以形容知心朋友。诗中提到的“沙界总知音”则表达了与自然界的和谐共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安国(约990年-1062年),字道明,号松隐,宋代诗人,擅长写古体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其诗歌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

创作背景
《首夏言怀》创作于初夏时节,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内心的感受,表达了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此时,正值朝代的稳定期,社会相对安定,诗人借此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首夏言怀》是一首描绘初夏自然景色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开篇“白日延清景,红芳转绿阴”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初夏的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花朵的颜色渐渐由红转绿,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生机。这种变化不仅是视觉上的,也是情感上的,诗人通过自然的变化感受到内心的和谐。

接下来的“川云长淡荡,鱼鸟自高深”,以云、鱼、鸟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自然的辽阔与自由。诗人通过这种描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种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静养中和气”的状态,心中的愤怒与欲望逐渐消退。

最后两句“此情虽不语,沙界总知音”,更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一个更深的层面。诗人虽未言语,但自然万物似乎都在倾听他的心声,表达出一种人与自然间无形的共鸣。全诗充满了宁静、谐调的气氛,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内心平和和对自然的深切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日延清景:清晨的阳光照耀着美丽的景色,给人以清新之感。
  • 红芳转绿阴:红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变化为绿荫,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变化。
  • 川云长淡荡:河流上的云彩轻柔地漂浮,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鱼鸟自高深:鱼儿和鸟儿在水中和空中自由自在,展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生活态度。
  • 静养中和气:在宁静中修养身心,感受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 闲消忿欲心:在闲适的状态下逐渐消解内心的愤怒与欲望。
  • 此情虽不语:这种情感虽然没有言语,但它依然真实存在。
  • 沙界总知音:自然界的万物能够理解这份情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红芳转绿阴”通过对花色变化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季节的更替;“鱼鸟自高深”则赋予了鱼鸟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们的自在与悠然。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初夏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日:象征光明与希望。
  • 红芳: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绿阴:象征宁静与舒适。
  • 川云:象征自由与变化。
  • 鱼鸟:象征自然的灵动与生机。
  • 沙界:象征人与自然的界限与连接。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自然背景,也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与哲理,体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日延清景”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黄昏的景象
    B. 清晨的景象
    C. 夜晚的景象

  2. 诗中提到的“鱼鸟自高深”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忧郁
    B. 自在与悠然
    C. 愤怒

  3. “此情虽不语,沙界总知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A. 人与自然的隔阂
    B.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C.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春夜喜雨》与《首夏言怀》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前者着重于春雨的滋润,表现出对春天生机的赞美;而后者则是对初夏宁静生活的感悟。两者都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十九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