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时间: 2025-01-11 03:01:05

视物眼深。

说禅口快。

一点不著虚空,万化谁分器界。

应众缘而閒六根,入诸尘而住三昧。

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视物眼深。说禅口快。一点不著虚空,万化谁分器界。应众缘而閒六根,入诸尘而住三昧。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观察事物的眼光要深刻,讲解禅理的口才要流畅。若能一心不着于虚空,那么万物之间又如何能分彼此的界限呢?应当随万缘而静心六根,虽处于世俗尘劳中,却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其小的事物没有内在的局限,其大的事物也没有外在的阻碍。

注释:

  • 视物眼深:观察事物要有深刻的洞察力。
  • 说禅口快:讲述禅理要言辞流畅。
  • 一点不著虚空:不执着于空无之境。
  • 万化:万千变化,指世间万象。
  • 器界:指各种事物的界限。
  • 应众缘:随缘而行,适应各种因缘。
  • 闲六根:指心态宁静,不被外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扰。
  • 入诸尘:进入世俗的尘世。
  • 住三昧:保持一种内心的宁静和专注状态。
  • 小无内,大无外:小的没有内在的界限,大的没有外在的束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正觉,宋代高僧,以禅宗思想著称,推崇直观和内心的觉悟。他的诗作常常融汇禅理与日常生活的感悟,具有较强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禅宗思想盛行的时期,许多诗人和思想家开始探索内心的世界,试图通过诗歌表达他们对禅理的理解与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示了禅宗的深邃哲思,表现了诗人对世界本质的独特理解。开篇的“视物眼深”便强调了观察事物的重要性,暗示着深刻的内心修为是领悟真理的前提。而“说禅口快”则表现出禅理的简洁与流畅,表明真正的智慧是直指人心的。

接下来的“一点不著虚空,万化谁分器界”更是核心所在,诗人指出,不拘泥于虚空的执念,才能真正理解万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一种超越表象的深刻理解。诗中的“应众缘而閒六根,入诸尘而住三昧”则进一步强调了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专注是多么重要。

整首诗不仅具有哲理上的深度,也在情感上展现出一种宁静的力量。它鼓励人们在纷扰的尘世中寻找内心的安宁,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质。通过诗人的表达,读者不仅能感受到禅宗的智慧,还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达到一种心灵的升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视物眼深:强调观察的深度,鼓励人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世界。
  2. 说禅口快:提到表达禅理要流畅自如,不被繁琐的语言所困扰。
  3. 一点不著虚空:指不应执着于虚无,反而要关注真实的存在。
  4. 万化谁分器界:探讨万物的变化与相互联系,质疑界限的存在。
  5. 应众缘而閒六根:鼓励顺应因缘,保持六根的清净与宁静。
  6. 入诸尘而住三昧:即使身处尘世,也要保持内心的专注和宁静。
  7. 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强调事物的无界限,表达一种超越的思想境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应众缘而閒六根,入诸尘而住三昧”,形成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用“万化”和“虚空”做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世界和自我的理解。
  • 反复:通过反复强调“无内”和“无外”,突出了禅宗的核心思想。

主题思想:全诗传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禅理,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深刻的观察,呼唤人们在复杂的生活中,保持一份清明与专注,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空:象征空灵与无执,代表着内心的宁静。
  • 万化:象征万物变化,体现出生命的流动与不定。
  • 六根:代表感官,暗示人们在生活中常受感官的干扰。
  • 三昧:指一种专注的心境,象征着对内心的把握与掌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六根”指的是哪六个感官? A. 眼、耳、鼻、舌、身、意
    B. 眼、耳、手、脚、心、意
    C. 眼、耳、鼻、舌、手、心
    D. 眼、耳、手、心、意、身

  2. 填空题:诗中提到“应众缘而__六根”,请填入合适的词语。

  3. 判断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强调在世俗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对/错)

答案

  1.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王维,探讨自然与内心的关系。
  • 《静夜思》:李白,通过宁静的夜晚反思人生。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的《登高》同样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感悟,尽管角度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生命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禅宗诗词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