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赏春》

时间: 2025-01-10 21:53:26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

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

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

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子·赏春
作者:朱淑真

斜风细雨作春寒,
对尊前,忆前欢。
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
芳草断烟南浦路,
和别泪,看青山。
昨宵结得梦夤缘,
水云间,悄无言。
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
展转衾裯空懊恼,
天易见,见伊难。

白话文翻译:

春寒料峭,细雨轻风,
在酒杯前,回忆往昔的欢愉。
曾在梨花下,流下寂寞的泪水。
芳草萋萋,南浦的路上烟雾弥漫,
伴着离别的泪水,望着青山。
昨夜在梦中相会,
在水云之间,默默无言。
可惜一醒来,愁恨依旧。
辗转在被褥中,空自懊恼,
明明天易见,见到你却难。

注释:

  • 斜风细雨:春季细雨飘洒的天气。
  • 对尊前:指在酒杯前,表达一种饮酒的情景。
  • 梨花:象征着美好和离别,常与愁苦相连。
  • 芳草断烟南浦路:描绘了离别时的景象,芳草萋萋,烟雾缭绕,增添了愁苦的氛围。
  • 梦夤缘:梦中相聚的缘分。
  • 衾裯:被褥,象征着孤独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淑真,宋代女词人,是南宋时期较为著名的女性词作家。她的词作多以婉约细腻著称,常常表现女性的情感与困境。

创作背景:本词创作于春寒时节,诗人身处离愁别绪中,借春天的景象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反映了女性在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纠葛。

诗歌鉴赏:

朱淑真的《江城子·赏春》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春寒细雨的意境,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愁绪。开篇的“斜风细雨作春寒”,给人以清冷的感觉,暗示着词人的内心世界正被思念与愁苦所包围。接着,词人通过回忆往昔的欢乐,表现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一句,将梨花与泪水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象征着美好与失落的交织。接下来的“芳草断烟南浦路”,则进一步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草木的萋萋与水雾的朦胧,映衬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最后,词人以梦境的描写结束,梦中相聚的美好与醒来后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思念的苦涩。“天易见,见伊难”更是将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思。整首词不仅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更在情感上细腻动人,展现了女性特有的柔情与感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斜风细雨作春寒”:开头通过描写春季的寒冷天气,设置了一个愁苦的基调。
    • “对尊前,忆前欢”:在酒杯前,回忆往昔的快乐,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 “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梨花象征着美好,泪水则代表着孤独与失落。
    • “芳草断烟南浦路”:描绘离别的情景,增加了愁苦的氛围。
    • “昨宵结得梦夤缘”:梦中与爱人相见,暗示着对情感的渴望。
    • “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醒来后,愁恨依旧,形成强烈的对比。
    • “展转衾裯空懊恼”:在被褥中辗转反侧,表现出内心的惆怅与懊恼。
    • “天易见,见伊难”: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与现实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梨花”象征美好的记忆,泪水则代表着失落。
    • 拟人手法,通过情感的描绘使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相互呼应。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失落的无奈,通过春天的细雨和寒风,映衬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意象分析:

  • 春寒:象征着离愁与孤独。
  • 梨花:象征美好与脆弱的情感。
  • 芳草、青山:自然意象,表现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梦境: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斜风细雨”描绘的是哪种季节的天气?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2. 词人通过什么意象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A. 南浦路
    B. 梨花
    C. 青山
    D. 春寒

  3. “天易见,见伊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期待重逢
    B. 无奈与失落
    C. 高兴与快乐
    D. 忧愁与希望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朱淑真的《江城子·赏春》更侧重于春天景象与内心的结合,表达了细腻的情感。两者都展现了女性的柔情,但朱淑真的作品更为直接地融入了对自然的描绘,以增强情感的共鸣。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朱淑真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