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

时间: 2024-09-19 22:11:35

大熟仍教得大晴,今年又是一升平。

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後入城道中杂兴十首
作者:杨万里

大熟仍教得大晴,今年又是一升平。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


白话文翻译:

今年的丰收仍然让人心情愉悦,天公作美,阳光普照。而这种升平的景象,并不是来自于古曲箫韶的悠扬旋律,而是源于各个村庄里稻谷收割的欢声笑语。


注释:

  • 大熟:丰收,农作物长势良好。
  • 升平:指安定繁荣的社会状态。
  • 箫韶:古代乐曲,象征着美好的音乐和繁荣的时代。
  • 打稻声:指农民收割稻谷的声音,代表着丰收的喜悦。

典故解析:

  • 箫韶:出自《礼记·乐记》,为古代乐曲之一,通常用来象征美好的景象与和谐的社会氛围。
  • 升平:常用来形容国家安定、百姓安宁的局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乡土情怀而闻名。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和农民生活,体现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彼时国家相对安定,农业生产得以恢复与发展。杨万里在这一背景下,歌颂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安宁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丰收的喜悦。开头两句“今年又是一升平”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时政的积极评价,表现了对国家繁荣的欣喜。接着,诗人通过“升平不在箫韶里”这一句,巧妙地将古代的音乐与当下的田园生活对比,强调了真正的“升平”并非来自于华丽的乐曲,而是来自于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和丰收的喜悦。“只在诸村打稻声”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农民在秋收季节的忙碌与欢愉,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自然丰收的感恩之情。

整首诗简洁而富有深意,蕴含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安定的珍惜,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生活时的乐观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熟仍教得大晴:今年的丰收让人心情愉悦,天空也格外晴朗,象征着好的天气。
  2. 今年又是一升平:再次表明这一年是安定繁荣的时刻。
  3. 升平不在箫韶里:繁荣的景象并不来自于古代乐曲的美好,而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
  4. 只在诸村打稻声:强调幸福与繁荣是在田间地头,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声音中体现的。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古代的乐曲与现实生活的丰收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的美好。
  • 意象:通过“打稻声”展现出一种生动的农村生活场景,具有强烈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是赞颂丰收和赞美劳动,强调真正的幸福和繁荣是通过辛勤的工作得来的,而非依赖于外在的华丽事物。


意象分析:

  • 稻谷:象征着丰收与希望,代表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 晴天:象征着美好的环境与顺利的心情,暗示着生活的美好与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升平”是指什么?

    • A. 古代乐曲
    • B. 国家安定繁荣的状态
    • C. 自然灾害
    • D. 城市的喧嚣
  2. 诗人认为丰收的声音来自哪里?

    • A. 古代乐器
    • B. 田间地头
    • C. 宫廷音乐
    • D. 舞会场所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比,杨万里的诗歌展现了安定和丰收的景象,而杜甫则是在战争和动乱中感受到的哀愁。两者虽同为描绘生活,但情感基调截然不同,前者乐观,后者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