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

时间: 2025-01-27 03:37:47

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稭如嚼竹。

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

岂如厩马好头赤,立仗归来卧斜日。

莫教优孟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铜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稭如嚼竹。
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
岂如厩马好头赤,立仗归来卧斜日。
莫教优孟卜葬地,厚衣薪槱入铜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西的战马因饥饿而无肉可食,夜晚只能啃食长稻草,像是在啃竹子一样。马在三丈的空间内缓慢移动,我不相信天山会有这样坑坑洼洼的地方。哪里比得上那厩中的好马,红色的马头,白天立着仗回家后卧在斜阳下。不要让优孟去占卜埋葬之地,厚厚的衣服和薪柴进入铜制的历书中。

注释:

  • 山西:指山西省,以盛产马而闻名。
  • 战马:指用于战争的马,常常需要良好的饲养。
  • 长稭:细长的稻秆。
  • 驿马:驿站的马,通常指供人乘骑的马匹。
  • 优孟:古代卜卦的名人,常用于占卜。
  • 铜历:古代的历书,象征记录和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其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作品广泛影响后世。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马匹的关心与对战马困境的同情。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战马命运的感慨,反映了战乱时期人和动物的艰辛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战马与厩马之间的命运差异。开头两句描绘了战马饥饿无肉的悲惨状况,生动地让人感受到战马在艰难环境中的挣扎。接着,诗人以“岂如厩马好头赤”一语,将战马与养在马厩中的优良马匹进行对比,突显出前者的悲惨与后者的安逸。

通过“立仗归来卧斜日”一句,诗人描绘了一幅温暖的画面,暗示战马与厩马的命运并非平等。最后,诗人以“莫教优孟卜葬地”收尾,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同时也隐含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文字凝练而生动,展现了苏轼深厚的诗歌功底及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它不仅是对战马命运的关怀,更是对人生态度的哲学思考,具有深远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西战马饥无肉:山西的战马因饥饿而没有肉食,暗示环境的艰苦。
  2. 夜嚼长稭如嚼竹:夜晚啃食稻草,像啃竹子一样,形象地描绘了饥饿的状态。
  3. 蹄间三丈是徐行:马在狭小的空间内缓慢移动,表现出无奈。
  4. 不信天山有坑谷:怀疑天山会有这样的困难环境,反映了对环境的失望。
  5. 岂如厩马好头赤:与厩中的马相比,强烈的对比突显战马的悲惨。
  6. 立仗归来卧斜日:描绘了厩马安逸的生活,形成鲜明对照。
  7. 莫教优孟卜葬地:不要让占卜师来决定埋葬的地方,暗示对命运的无奈。
  8. 厚衣薪槱入铜历: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琐事,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战马与厩马的对比,突出主题。
  • 拟人:将马的状态描绘得如同人一般,增加情感的共鸣。
  • 比喻:将啃稻草比作啃竹子,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马艰苦命运的同情,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与不平等,同时也对命运的无奈与人生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战马:象征战争与牺牲。
  • 厩马:象征安逸与安全的生活。
  • 稻草:象征贫乏与无奈。
  • 阳光:象征希望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西战马饥无肉”是形容什么情况?
    A. 战马饱满
    B. 战马饥饿
    C. 战马生病
    D. 战马奔跑

  2. 诗中提到的“优孟”是指什么?
    A. 战马
    B. 卜卦的名人
    C. 农民
    D. 书法家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绘了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现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 vs 《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两者都表现了对环境的感慨与生命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关注于动物命运的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