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劝众减睡》

时间: 2025-02-04 17:35:36

夏日勤修宝殿,冬天好炼顽心。

三更不纵睡魔侵。

便是先生戒禁。

学道休迷妄想,修真莫失丛林。

无为功满恣歌吟。

自在高眠稳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劝众减睡
作者: 尹志平 〔元代〕

夏日勤修宝殿,
冬天好炼顽心。
三更不纵睡魔侵,
便是先生戒禁。
学道休迷妄想,
修真莫失丛林。
无为功满恣歌吟,
自在高眠稳枕。

白话文翻译:

在夏天勤奋修建佛殿,
冬天则好好炼心。
三更时分不让睡魔侵扰,
这就是老师的教诲和禁忌。
学习道理不要迷失在妄想中,
修炼真理不可失去道林。
无为的功夫满了就可以尽情歌唱,
自在高卧时枕稳当。

注释:

字词注释:

  • 宝殿:指寺庙或道观中的供奉佛像的殿堂。
  • 炼心:修炼内心,平和心境。
  • 三更:夜间的时辰,指深夜。
  • 睡魔:指睡眠的诱惑,形容人想要入睡的欲望。
  • 先生:这里指教导人的老师或道家大师。
  • 妄想:无端的幻想,指修道时的杂念。
  • 丛林:道教修炼的环境,象征清静之地。
  • 无为:道教哲学,强调顺其自然,不强求。

典故解析:

  • 无为而治: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法则,不用强制手段治理社会。
  • 三更:古代夜晚的时间划分,常用于形容深夜时分,意味着修行者应当克服困倦,坚持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尹志平是元代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道教文化为背景,作品风格清新隽永,常常寄托个人的哲学思考和道德教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尹志平对修道生活的思考与总结,体现了他对修行的执着和对浮躁生活的警惕,呼吁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劝众减睡》是一首劝勉诗,诗人通过描绘夏日和冬天的修行生活,表达了对认真修道的向往和对懒惰生活的警惕。诗中提到的“宝殿”和“顽心”,使人联想到道教中的修行场所和内心的磨炼。在“无为功满恣歌吟”的句子中,诗人强调了修行的最终目的并非枯燥,而是达到一种轻松自在的境界。

整首诗的节奏流畅,意境深远,体现了道教哲学的核心思想:修行并非苦行,而是内心的自在和对自然的顺应。诗人借助夜间的意象,以及对睡魔的警惕,提醒人们在追求道理的过程中,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因此,这首诗不仅可以视为对自我的诫勉,也是对他人的劝导,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夏日勤修宝殿:夏天时,勤奋地修建寺庙,象征着对宗教信仰的持之以恒。
  • 冬天好炼顽心:冬天时,专心修炼内心,强调修心的重要性。
  • 三更不纵睡魔侵:在深夜时分,要抵抗睡眠的诱惑,体现出修行的决心。
  • 便是先生戒禁:遵循老师的教诲与禁令,强调指导的重要性。
  • 学道休迷妄想:在学习道理时,不要沉迷于无谓的幻想,警示修行者。
  • 修真莫失丛林:修炼真理时,不可失去清净的环境,象征着修行的环境和氛围。
  • 无为功满恣歌吟: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可以尽情享受生活,指向修行的最终目的。
  • 自在高眠稳枕:表示修行后心灵的自由与安宁,强调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夏日/冬天”,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如“宝殿”、“顽心”,营造修行的氛围。
  • 比喻:用“睡魔”比喻诱惑,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修行的重视,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坚定信念,抵抗诱惑,最终达到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宝殿:象征对信仰的追求和修行的场所。
  • 睡魔:代表内心的懒惰与诱惑。
  • 丛林:象征宁静的修行环境。
  • 高眠:代表一种理想的修行状态,心灵的安宁与自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宝殿”指的是:
    A. 住宅
    B. 寺庙
    C. 学校

  2. “三更不纵睡魔侵”这句话主要强调什么?
    A. 要早起
    B. 要克服睡眠的诱惑
    C. 要学习

  3. “无为功满恣歌吟”的意思是:
    A. 努力工作
    B. 达到修行的境界后可以享受生活
    C. 不要唱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道德经》老子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西江月》:两首诗都表现了夜晚的情感,但前者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而后者则是对修行的思考。
  • 《道德经》与《西江月》:两者都有道教哲学的影子,强调自然和内心的安宁,但《道德经》更为抽象,而《西江月》则更为具体,结合了修行的实际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选集》
  • 《道教文化与文学》
  • 《古诗词解析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