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题海首座侠客像
作者: 陆游 〔宋代〕
原文展示:
赵魏胡尘千丈黄,
遗民膏血饱豺狼。
功名不遣斯人了,
无奈和戎白面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的惨状,赵魏和胡人入侵,战火弥漫,民众流离失所,鲜血横流,犹如豺狼般的敌人肆虐。即便有志于功名和报国,然而眼前的局势却让这位侠客无能为力,只能无奈地面对这些和戎的年轻人。
注释:
- 赵魏: 指代赵国和魏国,历史上常用来代表北方的敌国。
- 胡尘: 指胡人(外族)带来的战乱和尘埃,象征侵略和混乱。
- 遗民: 指在战乱中受害的百姓。
- 膏血: 形容民众因战争而流出的鲜血。
- 豺狼: 用以形容敌人残酷无情。
- 功名: 追求的荣誉和地位。
- 斯人: 指诗中的侠客。
- 和戎: 指与敌人和解或交战的年轻人。
- 白面郎: 年轻的士兵,形容其面容稚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以豪放激昂的爱国主义作品著称,尤其在战乱时期,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注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民族危机,国家屈辱,陆游借侠客的形象表达对国家沦陷的痛心和对无能为力的无奈,以及对战乱中普通百姓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火纷飞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开头两句“赵魏胡尘千丈黄”营造出一种严峻的历史背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了战乱带来的浩劫。接下来的“遗民膏血饱豺狼”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战争对无辜百姓的伤害,强烈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在“功名不遣斯人了”中,诗人表现出对那些追求功名的人的无奈,尽管心中有志向,但现实却使他们无法施展抱负。最后一句“无奈和戎白面郎”则是对年轻士兵的深刻反思,年轻人被迫卷入战争,面临生死考验,让人心生惋惜。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现了陆游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赵魏胡尘千丈黄”:战争的尘埃弥漫,形象地展示出战乱的广泛和深重。
- “遗民膏血饱豺狼”:战争带来的苦难,惨无人道的敌人如同豺狼,令人痛心。
- “功名不遣斯人了”:即便有志者,也难以在乱世中有所作为。
- “无奈和戎白面郎”:年轻士兵的无辜与无奈,凸显出战争的残酷。
-
修辞手法:
- 比喻: “豺狼”比喻敌人残暴,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对仗: 前两句和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无辜百姓苦痛的同情,抒发了士人对功名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无奈。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胡尘: 象征外族入侵与混乱。
- 膏血: 代表战争带来的血腥与痛苦。
- 侠客: 体现了士人理想与追求的象征,但在现实中却显得无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赵魏胡尘”中“胡尘”指代什么?
- A. 内乱
- B. 外族入侵
- C. 自然灾害
- D. 民生问题
-
诗中“遗民膏血”反映了什么主题?
- A. 个人功名
- B. 战争的惨烈
- C. 社会和谐
- D. 诗人的孤独
-
“白面郎”指代什么样的人?
- A. 年轻士兵
- B. 诗人自己
- C. 老年人
- D. 残疾人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 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陆游的《题海首座侠客像》和王昌龄的《出塞》都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但陆游更侧重于民众的苦难,王昌龄则强调边塞将士的豪情,展现出不同的视角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