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慈道 赵师秀 〔宋代〕 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 小寺鸣钟晚,深林透日微。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 或有相逢者,多因采药归。
白话文翻译:
青苔覆盖了整条道路,人的足迹应该很少。 小寺庙在傍晚敲响钟声,阳光透过深林显得微弱。 野花在春天过后绽放,山鸟在溪涧中飞翔。 有时会遇到行人,大多是因为采药归来。
注释:
- 青苔:生长在阴湿地方的绿色苔藓。
- 人迹:人的足迹。
- 小寺:小型的寺庙。
- 鸣钟:敲钟。
- 深林:茂密的树林。
- 透日微:阳光透过树林,显得微弱。
- 野花:生长在野外的花。
- 春后发:春天过后开花。
- 山鸟:山中的鸟类。
- 涧中飞:在溪流中飞翔。
- 相逢者:遇到的人。
- 采药:采集药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师秀,字子美,南宋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此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隐居或游历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林图景。首两句“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直接点出了环境的幽静和少有人至的特点。中间两句“小寺鸣钟晚,深林透日微”通过声音和光线的描绘,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宁静感。后两句“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则通过自然生物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生机。最后两句“或有相逢者,多因采药归”则暗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活动也与自然和谐相融。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描绘了一条被青苔覆盖的道路,暗示了这条路很少有人走,环境幽静。
- “小寺鸣钟晚,深林透日微”:小寺庙在傍晚敲响钟声,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显得微弱,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野花在春天过后绽放,山鸟在溪涧中飞翔,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 “或有相逢者,多因采药归”: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时会遇到行人,大多是因为采药归来,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修辞手法:
- 拟人:“小寺鸣钟晚”中的“鸣”字赋予了小寺以人的动作,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和“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幽静山林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苔:象征着幽静和少有人至的环境。
- 小寺:代表着宁静和远离尘嚣的生活。
- 野花: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 山鸟:代表着山林的活力和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苔生满路”暗示了什么? A. 道路繁忙 B. 环境幽静 C. 天气潮湿 答案:B
-
“小寺鸣钟晚”中的“鸣”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答案:B
-
诗的最后两句“或有相逢者,多因采药归”暗示了什么? A. 人们忙于工作 B.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C. 人们喜欢采药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林的宁静和自然的美。
- 杜甫的《望岳》: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赵师秀的《大慈道》都描绘了山林的宁静,但王维的诗更多地体现了禅意和超脱,而赵师秀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宋诗鉴赏辞典》
- 《赵师秀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