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行五绝 张耒 〔宋代〕 猎猎西风秋水清,野花寒草傍流生。 沙边水鹤待鱼立,石底暗蛩先夜鸣。
白话文翻译:
西风猎猎,秋水清澈,野花和寒草依傍着流水生长。 沙滩边,水鹤静静地站立等待鱼儿,石头底下,暗处的蟋蟀已经开始在夜晚鸣叫。
注释:
- 猎猎:形容风声。
- 西风:秋天的风。
- 秋水清:秋天的水清澈。
- 野花寒草:野生的花草,因秋天而显得寒凉。
- 傍流生:依傍着流水生长。
- 水鹤:一种水鸟,常在水中站立等待捕食。
- 暗蛩:暗处的蟋蟀。
- 先夜鸣:在夜晚提前开始鸣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秋日舟行所见的自然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生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张耒舟行途中,感受到秋天的景色和氛围,从而即兴创作的。诗中通过对秋天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舟行五绝》以秋日舟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首句“猎猎西风秋水清”,以“猎猎”形容西风,传达了秋风的强劲与清爽,而“秋水清”则进一步以水的清澈来象征秋天的纯净与宁静。次句“野花寒草傍流生”,通过“野花”和“寒草”的描绘,展现了秋天自然的生机与萧瑟并存的景象。后两句“沙边水鹤待鱼立,石底暗蛩先夜鸣”,则通过水鹤和蟋蟀的描绘,增添了诗中的动感和夜晚的宁静,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的美感,也有听觉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猎猎西风”和“秋水清”描绘了秋天的风和水,营造了一种清爽而宁静的氛围。
- 次句“野花寒草傍流生”进一步以野花和寒草的形象,展现了秋天自然的生机与萧瑟。
- 第三句“沙边水鹤待鱼立”通过水鹤的形象,增添了诗中的动感和生机。
- 末句“石底暗蛩先夜鸣”则通过蟋蟀的鸣叫,引入了夜晚的宁静和诗中的听觉元素。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猎猎西风”形容风声,增强了风的形象感。
- 拟人:水鹤“待鱼立”赋予了水鹤以人的行为特征,增添了生动感。
- 对仗:诗中“沙边水鹤待鱼立,石底暗蛩先夜鸣”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自然元素和谐统一,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生机,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西风:象征秋天的到来,带来清爽与变化。
- 秋水:清澈的水,象征秋天的纯净与宁静。
- 野花寒草:展现了秋天自然的生机与萧瑟。
- 水鹤:增添了诗中的动感和生机。
- 暗蛩:引入了夜晚的宁静和诗中的听觉元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猎猎西风”形容的是什么? A. 秋风 B. 春风 C. 夏风 D. 冬风
- “野花寒草傍流生”中的“傍流生”指的是什么? A. 依傍着流水生长 B. 依傍着阳光生长 C. 依傍着石头生长 D. 依傍着树木生长
- “沙边水鹤待鱼立”中的“水鹤”是什么? A. 一种水鸟 B. 一种鱼 C. 一种植物 D. 一种昆虫
- “石底暗蛩先夜鸣”中的“暗蛩”是什么? A. 暗处的蟋蟀 B. 暗处的鸟 C. 暗处的鱼 D. 暗处的花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梦境。
- 王维《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耒的《舟行五绝》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但张耒的诗更多地展现了秋天的生机与宁静,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诗歌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