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列子》

时间: 2024-10-02 16:44:19

咄咄两小儿,多言空尔为。

後之日无定,不觉心有期。

尺棰探苍溟,俱令傍者嗤。

谁谓不能决,孔兵乃真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咄咄两小儿,多言空尔为。
後之日无定,不觉心有期。
尺棰探苍溟,俱令傍者嗤。
谁谓不能决,孔兵乃真知。

白话文翻译:

这两位小孩吵吵嚷嚷,争论得无所适从。
未来的日子无常,谁能预料其中的变数呢?
用尺子去丈量深邃的海洋,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嘲笑。
谁说我无法下定决心?孔子和兵家才是真正的智慧。

注释:

  • 咄咄:形容声势汹汹,气势逼人,亦可指说话激烈。
  • 多言:多说话,指喧哗吵闹。
  • 空尔:空洞无物,这里指无用的争论。
  • 无定:不确定,没有固定的方向或结果。
  • 心有期:心中有期望或期盼。
  • 尺棰:一种测量工具,指用尺子去测量事物。
  • 苍溟:深邃的海洋。
  • :嘲笑,轻视。
  • 孔兵:指孔子的思想,兵家指军事理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太虚,号淮海,宋代著名词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秦观的词风清新婉丽,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他的作品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尤其擅长描写自然美和人情之美。

创作背景:

《诗列子》写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士人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秦观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纷扰世事的无奈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体现了其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

诗歌鉴赏:

《诗列子》是秦观的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开头的“咄咄两小儿”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两个小孩争吵的场景,反映出人类在面对复杂现实时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小孩的争吵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深刻揭示了人心的脆弱和不安。

接下来的“後之日无定,不觉心有期”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表达了对未来命运的无常与不可预测的感慨。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对未来的期望和焦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心理状态。

“尺棰探苍溟”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似乎在说人类的探索是多么微不足道,周围的“嗤”声则是对这种探索的嘲讽。最后一句“谁谓不能决,孔兵乃真知”则反转了前面的悲观情绪,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暗示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对未来的预测,而是对当下的把握与理解。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秦观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咄咄两小儿:开篇以小孩的争吵引入,生动形象。
  2. 多言空尔为:指出争论是无意义的。
  3. 後之日无定: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
  4. 不觉心有期:人们往往会有期望,但却不知其能否实现。
  5. 尺棰探苍溟:用尺子探测深邃的海洋,象征人对未知的探索。
  6. 俱令傍者嗤:周围人对此表示嘲笑,反映人类探索的无力感。
  7. 谁谓不能决:反问,强调自我决心和智慧。
  8. 孔兵乃真知: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对现实的理解,而非对未来的预测。

修辞手法:

  • 比喻:小孩的争吵比喻人类对未来的迷茫。
  • 夸张:用尺子丈量深海,表现探索的荒谬。
  • 反问:增强语言的力量,突显智慧的必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对未来的迷茫,但最终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呼唤对当下的理解与把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儿:象征纯真与无知。
  • 苍溟:象征未知的深邃与广阔。
  • 尺棰:象征人类的探索工具,反映对知识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咄咄两小儿”中“咄咄”意指: A. 争吵激烈
    B. 和平安静
    C. 友好交谈
    D. 互相帮助

  2. “尺棰探苍溟”中的“苍溟”是指: A. 高山
    B. 深海
    C. 沙漠
    D. 森林

  3.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 A. 对未来的盲目乐观
    B. 人生的无常与智慧的重要性
    C. 生活的美好
    D.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秦观的《诗列子》相较,苏轼的《赤壁赋》同样探讨了时间与人生的无常,但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感悟与个人的哲理思考。两者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