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师归吴》

时间: 2025-01-11 10:13:02

灵师殊可尚,颇不类浮屠。

托迹虽依佛,留心独喜儒。

风尘倦京洛,水石隐勾吴。

破寺杉松老,南归旧隐孤。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灵师归吴

作者: 穆修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灵师殊可尚,颇不类浮屠。
托迹虽依佛,留心独喜儒。
风尘倦京洛,水石隐勾吴。
破寺杉松老,南归旧隐孤。


白话文翻译:

灵师是值得尊敬的,他的品格与那些浮华的僧侣截然不同。虽然他身处佛教的环境,但内心却对儒家学说情有独钟。经历了风尘的疲惫,他不再留恋京城和洛阳,而选择隐居于水石环绕的勾吴之地。那里的破寺旁,古老的杉松依然挺立,他将向南归去,回到他曾经隐居的孤独之处。


注释:

字词注释:

  • 灵师: 指修行高深的人,具有灵性和智慧的师者。
  • 浮屠: 这里指的是一般的僧侣或出家人,带有贬义,暗指表面浮华而内涵空洞。
  • 托迹: 指依附于某种环境或身份。
  • 勾吴: 古代地名,今江苏南部一带,环境优美,适合隐居。
  • 破寺: 破旧的寺庙,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典故解析:

  • 京洛: 指当时的都城,京指汴京(今河南开封),洛指洛阳,象征繁华的都市生活。
  • 杉松: 常见的古树,象征坚韧与长寿,也与隐士生活的环境相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穆修,字德修,号心斋,宋代著名诗人。他以清新洒脱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和隐士生活,常流露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表达了作者对灵师的敬仰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送灵师归吴》通过对灵师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格和学问的追求。灵师并非一味追求佛教的表象,而是寄情于儒家思想,这种思想上的独立与坚守为他赢得了诗人的赞赏。诗中提到的“风尘倦京洛”,表达了对繁华都市生活的疲惫,灵师选择隐居于水石环绕的勾吴,体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的后两句通过描写破寺和古松,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宁静的氛围,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这种对比表现了灵师内心的孤独和对往昔隐居生活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自然的景物与人的内心状态相结合,以此来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出一种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师殊可尚: 灵师的品德与众不同,值得尊敬。
  • 颇不类浮屠: 与那些表面光鲜的僧侣不同,灵师更有内涵。
  • 托迹虽依佛: 虽然身处佛教环境,但灵师的内心追求不同。
  • 留心独喜儒: 他更钟情于儒家学问,反映出其价值观。
  • 风尘倦京洛: 对繁华都市生活感到厌倦,渴望归隐。
  • 水石隐勾吴: 选择归隐于自然优美的勾吴之地。
  • 破寺杉松老: 描述隐居环境,岁月流逝的痕迹。
  • 南归旧隐孤: 归向南方,回到自己曾经的孤独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风尘倦京洛,水石隐勾吴”,形成对比。
  • 意象: 通过自然意象表现人物内心的孤独与渴求。
  • 象征: 破寺与杉松象征着隐士生活的坚韧与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世俗的反思,传达了对清净、独立人格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师: 象征智慧与人格的追求。
  • 浮屠: 代表表面化的宗教信仰。
  • 风尘: 代表世俗生活的喧嚣与疲惫。
  • 水石: 象征归隐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破寺: 反映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
  • 杉松: 象征坚韧与隐士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灵师殊可尚”中“殊”的意思是: A. 一样
    B. 特别
    C. 无关
    D. 重要

  2. 诗中提到的“勾吴”指的是: A. 一个城市
    B. 一种思想
    C. 一种生活方式
    D. 地理位置

  3. 诗人对灵师的态度是: A. 不屑一顾
    B. 深感敬仰
    C. 随意而论
    D. 讽刺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by 王维
  • 《江雪》 by 柳宗元

诗词对比:

  • 穆修的《送灵师归吴》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者通过灵师的描绘,后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各自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