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时间: 2025-01-10 22:22:17意思解释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原文展示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白话文翻译
离开故国已经十年,今天我们共同接到召唤,
渡过湘江千里,分道扬镳。
再次见到黄丞相的时局变化,我的名声被贬三次,
对此我感到惭愧,柳士师也不例外。
回家的目光只随孤雁飞去,
愁苦的心情正好遇上断肠的猿声。
桂江向东流过连山脚下,
我在远方相望,长吟而有所思。
注释
- 去国: 离开故乡。
- 赴召: 接到召唤。
- 渡湘: 渡过湘江。
- 重临: 再次来到。
- 黄丞相: 指黄滔,唐代的丞相。
- 三黜: 被贬三次。
- 愁肠: 忧愁的心情。
- 断猿时: 断肠的猿声,象征离别的愁苦。
- 桂江: 指桂江,流经连山地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其诗作以清新、自然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在政治上,刘禹锡历任多地官职,但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故乡、友人的思索与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任职连州期间,因接到调任至衡阳的召唤而作。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以及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惆怅。诗人在经历了十年的离别后,重返他曾熟悉的地方,然而世事已非,令人感慨。
诗歌鉴赏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诗的开篇以“去国十年同赴召”点明了时间的漫长与变化,表明作者在离开故乡后,虽受召回归,却依然感到陌生与失落。接下来的“渡湘千里又分歧”,则隐喻着人生的旅途和命运的多变,暗含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诗中提到的“重临事异黄丞相”,表达了对时局变化的感慨和无奈,进一步揭示了刘禹锡在仕途上的不如意。而“三黜名惭柳士师”,不仅表达了他对自身仕途的不满,也将柳士师的情感融入其中,增添了离别的愁苦。
“愁肠正遇断猿时”则用猿声象征离别时的哀伤,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而最后一句“相望长吟有所思”则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思考,既有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展现了唐代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国十年同赴召: 表达了作者离开故国十年后,再次接到召唤的感慨。
- 渡湘千里又分歧: 描述了在湘江上千里相隔,象征着离别与孤独。
- 重临事异黄丞相: 再次来到这个地方,发现时局已非,感慨万千。
- 三黜名惭柳士师: 自己被贬三次,感到惭愧,反映了对自身仕途的不满。
- 归目并随回雁尽: 归乡的目光只随孤雁而去,意在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 愁肠正遇断猿时: 愁苦的心情正好与猿声相伴,增强了离别的悲伤。
- 桂江东过连山下: 描绘了桂江流过连山的自然景色。
- 相望长吟有所思: 远望而吟,表达了对未来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断猿时”比喻离别的哀伤。
- 对仗: 全诗大部分句子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 通过孤雁、猿声等意象,传达了愁苦与思念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离别与思念,表现了对故乡与友人的深切感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雁: 象征孤独与思乡之情。
- 断猿: 象征离别时的哀伤。
- 桂江: 代表自然景色,暗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去国十年”指的是( ) A. 离开故乡十年
B. 离开家乡一年
C. 在外游历十年 -
“三黜名惭柳士师”中的“三黜”是指( ) A. 被提拔三次
B. 被贬三次
C. 被任命三次 -
诗中“愁肠正遇断猿时”表达了( ) A. 喜悦
B. 忧愁
C. 平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维《送别》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离别的愁苦,采用了自然景象来衬托情感。两者都以自然景象为背景,但王维更侧重于离别的瞬间,而刘禹锡则更强调离别后的思考和情感的延续。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