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时间: 2025-01-10 22:23: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月如奔箭,屈指又中秋。去年江上行役,常动故乡愁。容与碧云亭畔,极目江山千里,隐隐是西州。日暮天容敛,鸥雁下汀洲。回故棹,寻旧里,解客裘。功名前定,时到安得为淹留。幸有青编万轴,且又日长无事,莫恁做闲忧。花下常携酒,明月好登楼。
白话文翻译:
时间像飞箭一样流逝,转眼又到了中秋。去年在江上奔波,常常勾起对故乡的思念。在碧云亭边悠闲地停留,放眼望去,千里江山,隐约可见西州。天色渐晚,天空收敛了光芒,鸥雁飞落在汀洲上。划回故乡的小船,寻找旧时的家园,脱下旅人的衣裳。功名早已注定,时机到了怎能停留。幸好有万卷青编(书籍),而且日子漫长无事,不要因此而忧虑。常常在花下携酒,明月时分喜欢登楼。
注释:
- 岁月如奔箭:比喻时间流逝迅速。
- 屈指:计算时间。
- 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
- 碧云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极目:放眼远望。
- 西州:古代地名,此处泛指远方。
- 天容敛:天空的光芒收敛。
- 汀洲:水边的小洲。
- 回故棹:划回故乡的船。
- 解客裘:脱下旅人的衣裳。
- 青编万轴:指大量的书籍。
- 莫恁做闲忧:不要因此而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瀛,字子澄,南宋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时节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功名的淡泊态度。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为背景,通过对时间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功名的淡泊态度。诗中“岁月如奔箭”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而“去年江上行役,常动故乡愁”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诗中的自然景色描写细腻,如“容与碧云亭畔,极目江山千里”和“日暮天容敛,鸥雁下汀洲”,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故乡的思念。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功名的淡泊态度,认为“功名前定,时到安得为淹留”,并劝慰自己“幸有青编万轴,且又日长无事,莫恁做闲忧”,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月如奔箭:比喻时间流逝迅速。
- 屈指又中秋:计算时间,转眼又到了中秋。
- 去年江上行役,常动故乡愁:去年在江上奔波,常常勾起对故乡的思念。
- 容与碧云亭畔,极目江山千里:在碧云亭边悠闲地停留,放眼望去,千里江山。
- 隐隐是西州:隐约可见西州。
- 日暮天容敛,鸥雁下汀洲:天色渐晚,天空收敛了光芒,鸥雁飞落在汀洲上。
- 回故棹,寻旧里,解客裘:划回故乡的小船,寻找旧时的家园,脱下旅人的衣裳。
- 功名前定,时到安得为淹留:功名早已注定,时机到了怎能停留。
- 幸有青编万轴,且又日长无事:幸好有万卷青编(书籍),而且日子漫长无事。
- 莫恁做闲忧:不要因此而忧虑。
- 花下常携酒,明月好登楼:常常在花下携酒,明月时分喜欢登楼。
修辞手法:
- 比喻:“岁月如奔箭”比喻时间流逝迅速。
- 拟人:“日暮天容敛”将天空拟人化,形容天色渐晚。
- 对仗:“回故棹,寻旧里”对仗工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功名的淡泊态度。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 岁月如奔箭:比喻时间流逝迅速。
- 碧云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象征诗人停留的地方。
- 江山千里:象征广阔的自然景色。
- 西州:泛指远方,象征诗人的故乡。
- 日暮天容敛:象征天色渐晚。
- 鸥雁下汀洲:象征自然景色的宁静。
- 青编万轴:象征知识和文化的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岁月如奔箭”比喻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箭的速度 C. 岁月的美丽 D. 箭的形状 答案:A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功名的渴望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时间的恐惧 D. 对自然的厌恶 答案:B
-
诗中“容与碧云亭畔”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的忧愁 B. 诗人的悠闲 C. 诗人的忙碌 D. 诗人的愤怒 答案:B
-
诗中“功名前定”表达了什么? A. 对功名的渴望 B. 对功名的淡泊 C. 对功名的恐惧 D. 对功名的厌恶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以中秋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以元宵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功名的淡泊态度。
诗词对比:
- 沈瀛《水调歌头》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诗都以中秋为背景,但沈瀛的诗更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功名的淡泊态度,而苏轼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