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道月上人》

时间: 2025-01-25 23:00:17

僧貌净无点,僧衣宁缀华。

寻常昼日行,不使身影斜。

饭术煮松柏,坐山敷云霞。

欲知禅隐高,缉薜为袈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道月上人
僧貌净无点,僧衣宁缀华。
寻常昼日行,不使身影斜。
饭术煮松柏,坐山敷云霞。
欲知禅隐高,缉薜为袈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形象,脸孔清净,没有污点,衣服也不华丽。白天走路时,身影从不倾斜。僧人用松柏煮饭,坐在山上,享受着云霞的美丽。若想了解禅宗的深奥,便要用藤蔓编织成袈裟。

注释:

  • 僧貌:僧人的面貌。
  • 净无点:形容面容清净,没有污点或瑕疵。
  • 缀华:华丽的装饰,指衣服的华丽装饰。
  • 寻常昼日行:在平常的白天行走。
  • 身影斜:身影倾斜,暗喻不端正的姿态。
  • 饭术:烹饪的技艺。
  • 缉薜:用藤蔓编织,指用植物编织成袈裟。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袈裟”是佛教僧侣的法衣,象征着修行的庄重与清净。诗中隐喻着禅宗的深邃与高远,表现了对禅宗修行人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唐代诗人,因其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闻名。他一生经历坎坷,曾多次科考未中,后期得以出仕,诗风常带有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赠道月上人》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僧人的形象,反映了对宁静生活和内心修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道月上人》以简洁的语言、清新的意象展现了一位僧人的朴素与宁静。首联“僧貌净无点,僧衣宁缀华”通过对比,突显了僧人的清净与不追求外表华丽的精神境界,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寻常昼日行,不使身影斜”则进一步描绘了僧人日常生活中的端庄和严谨,表达了对内心和外在形象的和谐追求。

“饭术煮松柏,坐山敷云霞”则描绘了僧人在自然中静坐的场景,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共融的闲适生活。最后一句“欲知禅隐高,缉薜为袈裟”则升华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禅宗的深奥与修行的艰辛,暗示了内心的高尚与追求。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体现了禅宗的思想内涵,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僧貌净无点:形容僧人的面容清净,没有任何污垢,展现出一种纯净的精神状态。
  2. 僧衣宁缀华:僧人的衣服虽不华丽,却整齐得体,强调了内在修行的重要性。
  3. 寻常昼日行:在平常的日子里行走,表现出一种平淡而真实的生活态度。
  4. 不使身影斜:身影不倾斜,象征着做人要端正,处世要正直。
  5. 饭术煮松柏:用松柏煮饭,突出僧人的简朴生活以及与自然的和谐。
  6. 坐山敷云霞:坐在山上,享受云霞的美丽,体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生活。
  7. 欲知禅隐高:想要了解禅宗的深奥,暗示修行并非易事。
  8. 缉薜为袈裟:用藤蔓编织袈裟,象征着修行人对内心的追求与对外物的放下。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僧人外貌与衣着的对比,突显其内心的清净。
  • 意象:松柏、云霞等意象,传达出一种自然与和谐的意境。
  • 象征:袈裟作为佛教的象征,代表了内心的追求与修行。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表达了对清净、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探讨了内心修行的重要性和对禅宗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僧人:象征着修行、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松柏:象征着坚韧与长青,代表着修行的坚定。
  • 云霞: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轻盈,代表着心灵的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僧人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 A. 华丽的衣服
    • B. 清净的面貌
    • C. 高大的身材
  2. “欲知禅隐高”的意思是?

    • A. 想了解禅宗的深奥
    • B. 想要成为高僧
    • C. 想要追求名利
  3. 诗中提到的“缉薜为袈裟”表达了什么?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对内心修行的向往
    • C. 对外在形象的重视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终南山》:同样描绘了隐士生活,但更侧重于山水的意境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主题更为人世间的离别与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大辞典》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