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寿百年间,其间多少难。 予今六十三,何止于一半。 骨瘦固非清,发白岂谓算。 便化不为夭,况且粗康健。
白话文翻译
人的寿命在百年之间,这期间有多少艰难困苦。 我现在已经六十三岁,远远不止寿命的一半。 虽然骨瘦如柴,但并非清瘦;头发白了,也不能算作是衰老的标志。 即使生命即将结束,也不算是早逝,更何况我还算是健康。
注释
- 人寿百年间:指人的平均寿命大约为百年。
- 其间多少难:指人生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
- 予今六十三:作者邵雍自称六十三岁。
- 何止于一半:意指自己的年龄已经超过了人生的一半。
- 骨瘦固非清:虽然身体瘦弱,但并非因为疾病或清瘦。
- 发白岂谓算:头发白了,但并不意味着衰老。
- 便化不为夭:即使生命结束,也不算是早逝。
- 况且粗康健:更何况自己还算健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多以哲理入诗,表达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邵雍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衰老的看法。在宋代,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六十三岁已属高龄,因此邵雍对自己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有所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邵雍对生命和衰老的深刻思考。诗中,“人寿百年间,其间多少难”一句,概括了人生的不易,而“予今六十三,何止于一半”则展现了作者对自己年龄的感慨。后两句“骨瘦固非清,发白岂谓算”和“便化不为夭,况且粗康健”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衰老和死亡的豁达态度,认为即使生命结束也不算是早逝,更何况自己还算健康。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体现了邵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豁达心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寿百年间,其间多少难:开篇即提出人生短暂且充满困难的主题。
- 予今六十三,何止于一半:作者以自己的年龄为例,说明自己已经度过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 骨瘦固非清,发白岂谓算:通过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描述,表达了对衰老的看法。
- 便化不为夭,况且粗康健: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死亡的豁达态度和对健康的乐观看法。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骨瘦”与“非清”、“发白”与“岂谓算”的对比,强调了作者对衰老的独特看法。
- 排比:“便化不为夭,况且粗康健”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生命和衰老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死亡的豁达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人寿百年间:象征生命的短暂。
- 骨瘦:象征身体的衰老。
- 发白:象征年龄的增长。
- 粗康健:象征健康的身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邵雍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A. 爱情 B. 生命和衰老 C. 政治 D. 自然
-
诗中“骨瘦固非清”一句的意思是? A. 身体瘦弱是因为疾病 B. 身体瘦弱并非因为疾病 C. 身体瘦弱是因为清瘦 D. 身体瘦弱是因为衰老
-
诗中“便化不为夭”一句的意思是? A. 生命结束算是早逝 B. 生命结束不算是早逝 C. 生命结束算是长寿 D. 生命结束算是正常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 王安石《泊船瓜洲》:表达了王安石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邵雍的这首诗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衰老的思考,但邵雍的诗更加豁达,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邵雍的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邵雍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