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洞山聪禅师》

时间: 2025-01-11 17:00:57

语言全不滞,高蹑祖师踪。

夜坐连云石,春栽带雨松。

鉴分金殿烛,山答月栖钟。

有问西来意,虚堂对远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洞山聪禅师
作者: 许式 〔宋代〕

语言全不滞,高蹑祖师踪。
夜坐连云石,春栽带雨松。
鉴分金殿烛,山答月栖钟。
有问西来意,虚堂对远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洞山聪禅师的敬仰。诗中提到,语言流畅而不受阻碍,仿佛在追随祖师的踪迹。夜晚坐在连云石上,春天种下带雨的松树。烛光在金殿中闪烁,山上的钟声回应着明月的光辉。当有人询问西来的意义时,虚空的殿堂正对着那遥远的山峰。

注释:

  • 全不滞:形容言语流畅而不受阻碍。
  • 高蹑祖师踪:高高地追随祖师的足迹,表达对先贤的崇敬。
  • 连云石:高耸入云的石头,指其地势险峻。
  • 带雨松:松树沐浴在春雨中,象征生机与希望。
  • 鉴分金殿烛:金殿中的烛光,象征着智慧的光明。
  • 山答月栖钟:山中钟声与月光相映,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有问西来意:有人询问来自西方的意义,暗指禅宗的传承。
  • 虚堂对远峰:空旷的殿堂面对遥远的山峰,象征着宁静与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式,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发对禅宗的理解和感悟为主,风格简练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禅宗盛行的时期,诗人可能是在洞山的寺庙中,受到禅理的启迪,借此表达对禅师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寄洞山聪禅师》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禅宗的深刻理解和对聪禅师的崇敬。开头两句“语言全不滞,高蹑祖师踪”,即刻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哲学的思维状态,强调了语言的流畅与思想的高度。接下来的“夜坐连云石,春栽带雨松”描绘出一种静谧而生动的场景,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体现了禅宗的自然哲学。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鉴分金殿烛,山答月栖钟”展现了一个庄严而宁静的禅修环境。金殿中的烛光象征着智慧的光明,而山中钟声与明月的呼应则反映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和谐。最后两句“有问西来意,虚堂对远峰”则更深层地探讨了禅宗的哲理,面对西方传来的教义,诗人以空灵的殿堂与遥远的山峰回应,表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了自然景观与宗教哲学的结合,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激发了读者对生命、智慧和自然的深刻反思。诗人在简单的语言中传达了复杂的思想,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表达诗人语言的流畅,意在强调思想的深邃。
  • 第二句:描绘了一个高耸入云的景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第三句:通过烛光的意象,展现出禅宗的智慧与启示。
  • 第四句:回应了对西方禅宗意义的思考,表明了诗人的超然态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夜坐连云石,春栽带雨松”,对仗工整。
  • 比喻:如“金殿烛”比喻智慧的光辉。
  • 意象:自然景物与内心感受相结合,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与禅宗,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智慧的追求,展现出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石:象征高远与超脱,体现出一种追求。
  • 雨松:寓意生机与希望,象征生命的延续。
  • 金殿:象征智慧的圣地,反映禅宗的教义。
  • 月钟:代表宁静与超然,传达出禅宗的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夜坐”指的是在哪种环境下? A. 曙光初现
    B. 夜晚的石头上
    C. 白天的草地上
    答案:B

  2. “鉴分金殿烛”中的“金殿”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西来意”指的是什么? A. 禅宗的传承
    B. 西方的文化
    C. 旅行的意义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题西林壁》 - 苏轼

诗词对比
《寄洞山聪禅师》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在探讨自然与哲理,但前者更多强调禅宗的内涵与思考,而后者则侧重于对景物的描写与感悟。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宋代诗歌的高雅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禅宗与中国文化》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背景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