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后晨起怀斯远 赵蕃 〔宋代〕
百鸟喧嘲工败眠,静听黄鸟独清圆。 何云丝竹不如肉,佳处政因出自然。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雨后的清晨,百鸟的喧闹声让人难以入眠,我静静地听着黄鸟那独特而清脆的鸣叫。有人说丝竹乐器不如人声美妙,其实美妙之处正是因为它们出自自然。
注释:
字词注释:
- 喧嘲:喧闹嘲笑。
- 工败眠:难以入眠。
- 黄鸟:一种鸟类,此处指黄莺。
- 清圆:清脆圆润。
- 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
- 肉:指人的声音。
- 政:通“正”,正是。
- 出自然:出自自然,自然生成。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赵蕃是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他与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 (号涧泉) 齐名,号称“上饶二泉”,同为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这首诗是赵蕃在雨后清晨,怀念远方的朋友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之声的欣赏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诗人赵蕃在雨后的清晨,听到百鸟的喧闹和黄鸟的清脆鸣叫,感叹自然之声的美妙,并借此表达对远方朋友的怀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雨后清晨自然声音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首句“百鸟喧嘲工败眠”,以百鸟的喧闹声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清晨的生机勃勃。次句“静听黄鸟独清圆”,则通过对比,突出了黄鸟鸣叫的清脆圆润,表达了诗人对这一自然之声的独特欣赏。后两句“何云丝竹不如肉,佳处政因出自然”,诗人通过对比丝竹乐器与人声,强调了自然之声的纯朴与美妙,认为其佳处正在于出自自然,无需人工雕琢。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鸟喧嘲工败眠”:诗人描述清晨百鸟的喧闹声,这种声音让人难以入眠,但诗人却从中感受到了自然的活力。
- “静听黄鸟独清圆”:诗人静静地聆听黄鸟的鸣叫,这种声音清脆圆润,给人以美的享受。
- “何云丝竹不如肉”:诗人提出疑问,为什么说丝竹乐器不如人声美妙,这里“肉”指人的声音。
- “佳处政因出自然”:诗人认为,美妙之处正是因为它们出自自然,无需人工雕琢。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百鸟的喧闹与黄鸟的清脆进行对比,突出了黄鸟鸣叫的独特美感。
- 设问:诗中“何云丝竹不如肉”是一种设问,引发读者思考自然之声的美妙。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自然之声的美妙,并通过对比丝竹乐器与人声,强调自然之声的纯朴与美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百鸟:象征清晨的生机与活力。
- 黄鸟:象征清脆圆润的自然之声。
- 丝竹:象征人工音乐。
- 肉:象征人的声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百鸟喧嘲工败眠”描述了什么场景? A. 清晨的宁静 B. 清晨的喧闹 C. 夜晚的宁静 D. 夜晚的喧闹
-
诗中“静听黄鸟独清圆”中的“黄鸟”指的是什么? A. 黄莺 B. 黄鹂 C. 黄雀 D. 黄鹤
-
诗中“何云丝竹不如肉”中的“肉”指的是什么? A. 肉类食物 B. 人的声音 C. 动物的声音 D. 乐器的声音
-
诗中“佳处政因出自然”表达了什么观点? A. 人工音乐更美妙 B. 自然之声更美妙 C. 人的声音更美妙 D. 动物的声音更美妙
答案:
- B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忧虑。
- 王维《鸟鸣涧》:通过描绘山涧中鸟鸣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诗词对比:
- 赵蕃《雨后晨起怀斯远》与王维《鸟鸣涧》:两首诗都通过描绘自然之声,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但赵蕃的诗更多了一层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唐宋时期诗人的作品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