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步宣华旧苑》
时间: 2025-04-29 15:27: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步宣华旧苑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乔木如山废苑西,
古沟疏水静鸣池。
吏兵窸窸番更后,
楼阁崔嵬欲暝时。
有露冷萤犹照草,
无风惊雀自迁枝。
归来更了程书债,
目眚昏花烛穗垂。
白话文翻译
在废弃的园林西边,乔木高耸如山,古老的沟渠和清澈的水面静静流淌,发出轻柔的鸣声。官吏和士兵们在更换班次,周围的楼阁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耸。露水寒冷,萤火虫依然在草丛中闪烁,微风不兴,惊动了树枝上的鸟儿,自行迁移。本想回去偿还程书的债务,却发现眼前一片昏暗,烛光摇曳,花穗低垂。
注释
字词注释:
- 乔木: 高大的树木。
- 废苑: 荒废的园林。
- 疏水: 清澈的水流。
- 窸窸: 形容细微的声音。
- 崔嵬: 高耸的样子。
- 欲暝时: 黄昏将近的时候。
- 冷萤: 寒冷的季节里仍然出现的萤火虫。
- 目眚: 眼前模糊,视线不清。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事的细腻观察,表达出一种对往昔的怀念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仲淹,号石湖居士,宋代诗人,以词、诗闻名,尤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晚步宣华旧苑》创作于范成大晚年,正值其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加深之时。诗中描绘的废苑与景色,体现了他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感慨。
诗歌鉴赏
《晚步宣华旧苑》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画面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废弃园林的景象,展现了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开头“乔木如山废苑西”描绘了高大的树木和荒废的园林,给人一种苍凉、孤独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古沟疏水静鸣池”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
“吏兵窸窸番更后”,这一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变迁与世事的无常,官吏与士兵的更替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与人事的无情,而“楼阁崔嵬欲暝时”则在黄昏的背景下,进一步增添了一种沉重的氛围。
后半部分的意象更为细腻。“有露冷萤犹照草,无风惊雀自迁枝”,描绘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冷露与萤火虫的存在似乎在提醒人们,即使在荒凉的环境中,依然有生命的顽强与温暖。而“归来更了程书债,目眚昏花烛穗垂”则是对个人责任与现实的反思,似乎在表达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去的怀念,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 描绘了废弃园林的壮观景象,乔木的高大与废园的冷清形成对比。
- 第二句: 水流静谧,给人以安宁之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 第三句: 反映人间事态的变化,官吏与士兵的更替让人感到世事无常。
- 第四句: 黄昏时分,楼阁高耸,给人一种即将结束的感觉。
- 第五句: 萤火虫在草地上闪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夜晚景象。
- 第六句: 无风的环境让小鸟自顾迁移,象征着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 第七句: 回归现实,诗人面临清偿债务的责任,突显了生活的重压。
- 第八句: 眼前的昏暗与烛光的摇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对未来的迷惘。
修辞手法:
- 比喻: “乔木如山”形象地将树木与山相提并论,强调其高大。
- 拟人: “无风惊雀自迁枝”,赋予小鸟以人的行为,增加了诗的生动感。
- 对仗: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充满了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乔木: 代表坚韧与不屈的生命力。
- 废苑: 象征往日的繁华与现今的荒凉。
- 冷萤: 代表细微而温暖的生命,暗示希望的存在。
- 烛光: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变迁。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的情感基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乔木如山”是为了表达什么?
- A. 树木的高大
- B. 庭院的美丽
- C. 自然的和谐
-
“无风惊雀自迁枝”中的“惊雀”指的是什么?
- A. 鸟儿的迁移
- B. 风的呼啸
- C. 夜晚的寂静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程书债”意味着什么?
- A. 生活的压力
- B. 迟到的责任
- C. 友情的期望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定风波》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晚步宣华旧苑》与陶渊明的《饮酒》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强调时光流逝的感慨,后者则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范成大诗文集》
以上资料可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理解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