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 第十六拍》

时间: 2025-01-10 22:52:26

雨声飕飕催早寒,岁暮穷阴耿未已。

燕山雪花大如席,寒刮肌肤北风利。

群胡归来血洗箭,阵前部曲终日死。

漫漫胡天叫不闻,日夜更望官军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声飕飕催早寒,岁暮穷阴耿未已。
燕山雪花大如席,寒刮肌肤北风利。
群胡归来血洗箭,阵前部曲终日死。
漫漫胡天叫不闻,日夜更望官军至。

白话文翻译

雨声呼啸,催促着寒意的来临,岁末的阴霾依旧未散去。
燕山上的雪花大得如同席子,寒风刺骨,刮在肌肤上极为锋利。
敌人归来,箭矢沾满鲜血,我方的士兵在阵前整日战斗至死。
漫漫的胡地传来叫声却听不见,日夜盼望官军能够赶到。

注释

  • 飕飕:形容风声,表示风的呼啸声。
  • 穷阴:指阴云密布的极致状态。
  • 燕山:指燕山山脉,位于中国北方,冬天雪花纷飞。
  • :指北方的敌人,通常指的是游牧民族。
  • 血洗箭:意指箭矢沾满鲜血,暗示战斗的惨烈。
  • 漫漫:形容时间或空间的辽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纲,字廷美,号渔洋,宋代著名词人和政治家,以其忠诚和直言不讳而闻名。他的诗词多反映当时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风格豪放。

创作背景:李纲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诗作反映了北方民族入侵带来的社会动荡与民众苦难。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写严寒的冬天和战斗的惨烈,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胡笳十八拍》第十六拍通过描绘北方的寒冷与战斗的惨烈,展现了一幅动荡不安的画面。开头的“雨声飕飕”与“岁暮穷阴”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阴沉、压抑的氛围,仿佛预示着战争的来临。接着,描写燕山的雪花如席般厚重,寒风刺骨,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恶劣与人们生存的艰难。尤其是“群胡归来血洗箭”,将战斗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突显出敌人对我方的威胁与我军的牺牲。

最后一句“日夜更望官军至”,表达了士兵们对救援的渴望与无奈,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悲哀与无助。这首诗不仅是一幅战争场景的写照,也是一种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反思。李纲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切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国家在战乱中所经历的苦难,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声飕飕催早寒:以雨声引入,描绘出寒意渐浓的氛围。
  2. 岁暮穷阴耿未已:岁末时节,阴云依旧笼罩,暗示着不安的时局。
  3. 燕山雪花大如席:描绘北方大雪的壮观景象,同时象征着严酷的自然环境。
  4. 寒刮肌肤北风利:寒风刺骨,强调了环境的恶劣,给人以压迫感。
  5. 群胡归来血洗箭:敌人归来,箭矢沾血,描绘出战争的惨烈场景。
  6. 阵前部曲终日死:阵前的士兵们英勇作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7. 漫漫胡天叫不闻:漫长的战斗中,敌人的叫声却无人能听。
  8. 日夜更望官军至:士兵们渴望救援,表现出无助与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雪花大如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的厚重。
  • 对仗:全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雨声、寒风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寒冷的自然环境与战争的惨烈,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展现了诗人对英雄壮烈的钦佩,以及对无辜伤亡的哀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声:象征不安与压抑,预示着动荡的局势。
  • 燕山雪花:代表北方的严酷气候,象征着敌人的威胁。
  • 寒风:表现环境的恶劣,暗示战斗的残酷。
  • 血洗箭:直观呈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燕山”是指哪个地区?

    • A. 南方
    • B. 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2. 诗句“日夜更望官军至”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无助
    • C. 愤怒
    • D. 安心
  3. “雨声飕飕”中的“飕飕”是形容什么?

    • A. 雪声
    • B. 风声
    • C. 雨声
    • D. 哭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 杜甫的《兵车行》

诗词对比

  • 杜甫的《兵车行》同样描绘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更侧重于对百姓苦难的直接描写,而李纲则通过自然环境与战斗场景结合,表现出更为深沉的历史感与悲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李纲全集》
  •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