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鼓名天下,州庠画不如。
古祠犹汉旧,石刻半唐馀。
翠巘供凭几,寒江照读书。
恨余非楚产,来借一房居。
白话文翻译:
石鼓的名声享誉天下,州学的建筑画作也无法与之相比。古老的祠堂依然保留着汉代的风貌,石刻遗物也仅存唐代的一部分。翠绿的山峦为我提供了书桌,寒冷的江水照映着我读书的身影。我惋惜自己不是楚地的土著,只能借住在这儿。
注释:
- 石鼓:指的是一种古代石刻,常用作纪念或书写。
- 州庠:州学,是古代地方的学校。
- 古祠:古老的祠堂,通常是祭祀先祖的地方。
- 翠巘:指青翠的山峦。
- 寒江:寒冷的江水。
- 楚产:指楚地的土产,诗人对自己非楚地人的惋惜。
- 一房居:借住一间房子,表达对居住环境的渴望。
典故解析:
- 汉旧:指汉代的遗风,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 唐馀:与唐代相关的遗物,显示出唐代文化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莹,号半山,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常体现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石鼓》创作于诗人游览某地时,表达了对环境的赞美与对归属感的渴望,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诗歌鉴赏:
《石鼓》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遗迹,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理想居所的向往。诗的开头“石鼓名天下”,直接引入主题,石鼓作为文化象征,代表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积淀。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以“古祠犹汉旧,石刻半唐馀”展示出古老建筑的历史感,暗示着文化的延续与变迁。
“翠巘供凭几,寒江照读书”则描绘了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诗人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静谧生活的向往。而最后一句“恨余非楚产,来借一房居”则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惋惜与对归属感的渴望,体现了他复杂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美,也有文化的深邃,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和文化传承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鼓名天下:石鼓的名声在全国闻名,暗示其历史和文化的价值。
- 州庠画不如:州学的建筑艺术无法与石鼓相比,强调石鼓的独特魅力。
- 古祠犹汉旧:古老的祠堂仍然保留着汉代的风貌,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 石刻半唐馀:唐代的石刻遗存也仅存一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 翠巘供凭几:青翠的山峦为我提供了书桌,描绘出理想的学习环境。
- 寒江照读书:寒冷的江水映照着我读书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知识的渴求。
- 恨余非楚产:惋惜自己不是楚地的土著,流露出对归属感的渴望。
- 来借一房居:希望能够在此居住,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石鼓”比喻文化的厚重。
- 对仗:如“古祠犹汉旧,石刻半唐馀”,整齐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翠巘”、“寒江”,营造出宁静的读书环境,富有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和对文化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鼓: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古祠:代表着传统与祭祀文化。
- 翠巘:体现自然的美。
- 寒江:象征宁静与思考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石鼓的名声如何?
- A. 无人问津
- B. 名声在外
- C. 逐渐被遗忘
-
诗中提到的“古祠”属于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汉代
- C. 宋代
-
诗人希望借住在哪里?
- A. 楚地
- B. 唐地
- C. 汉地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高》相比,刘克庄的《石鼓》更注重于文化的传承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人生态度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