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曲》
时间: 2025-04-28 01:4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仙曲
作者: 陈允平 〔宋代〕
中秋月正明,夜半飞紫琼。
拂袖天上去,揽衣朝太清。
缥缈黄金阙,迢遥白玉京。
离离百宝幢,袅袅九华旌。
箫韶起碧落,散花飘群英。
翱翔鸾鹤舞,清彻云璈声。
凌凌九霄寒,风露薄青冥。
弱水三万里,仙路眇蓬瀛。
不赴瑶池宴,相约董双成。
吹笙骑凤凰,飞上芙蓉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夜明月高悬的美丽景象,诗人仿佛在夜深时分乘着美丽的仙鹤飞向天空,享受那种超凡脱俗的感觉。金色的殿宇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白玉制成的京城遥远而迷人。五光十色的宝幢和飘荡的华旗,构成了一幅绚丽的仙界画卷。乐声悠扬,花瓣随风飘散,仿佛在庆祝群英的盛会。高飞的鸾鸟和鹤舞动着翅膀,清澈的音乐在空中回荡。寒气袭人,风轻露薄,天空显得格外清冷。诗人描绘了通往仙境的道路,长达三万里的弱水让人神往。他不打算去瑶池参加宴会,而是约定与董双成相会,奏乐骑凤,飞往美丽的芙蓉城。
注释:
- 紫琼:传说中的仙女,象征美丽与高贵。
- 太清:指的是道教的极乐世界。
- 黄金阙:指仙宫,象征着富丽堂皇。
- 百宝幢:装饰华丽的旗帜,象征着财富与荣耀。
- 箫韶:古代乐器,象征着美妙的音乐。
- 云璈声:指仙乐声,清脆悦耳。
- 弱水:传说中的水,象征超凡的境界。
- 董双成:传说中的人物,象征着志同道合的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融入道教文化的元素,体现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游仙曲》创作于中秋佳节,诗人借此良辰美景,表达对仙境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道教文化中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诗歌鉴赏:
《游仙曲》以中秋明月为引子,营造出一个超凡脱俗的仙界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整首诗的意境如梦如幻,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情感。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黄金阙”、“白玉京”等,构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仙界,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同时,音乐元素的引入,如“箫韶起碧落”,让人感受到一种动听的氛围,仿佛在仙乐的伴奏中飞翔。诗人在最后提到的“吹笙骑凤凰”,更是将仙境与友谊结合,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色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秋月正明,夜半飞紫琼:描绘中秋夜的明月,营造出宁静的氛围,紫琼象征着仙女,暗示诗人向往的仙境。
- 拂袖天上去,揽衣朝太清:诗人仿佛在飞向天空,表达对道教理想世界的向往。
- 缥缈黄金阙,迢遥白玉京:描绘出仙宫的华美与遥远,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离离百宝幢,袅袅九华旌:通过华丽的装饰品展示仙界的富丽堂皇。
- 箫韶起碧落,散花飘群英:音乐的引入使情景更为生动,也暗示仙界的热闹。
- 翱翔鸾鹤舞,清彻云璈声:描绘仙鹤翩翩起舞的景象,音乐声清晰悦耳。
- 凌凌九霄寒,风露薄青冥:展现高空的寒冷,营造出超然的氛围。
- 弱水三万里,仙路眇蓬瀛:引入神话般的弱水,象征通往仙界的道路。
- 不赴瑶池宴,相约董双成:表达诗人对友谊的珍视,选择与朋友相聚。
- 吹笙骑凤凰,飞上芙蓉城:最后描绘出与友共舞的美好画面,象征着理想生活的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弱水三万里”比喻通往仙界的道路,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采用对仗的方式,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 拟人:如“箫韶起碧落”,将音乐赋予生命,使意境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仙境的向往,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友谊的珍视。通过美丽的自然意象与音乐元素的结合,营造出一种超脱于现实的浪漫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团圆与美好,传统节日的象征。
- 仙女:象征着美丽、高贵与超凡脱俗的生活。
- 黄金阙、白玉京:代表着富丽堂皇的仙界,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箫韶:美妙的音乐,象征着和谐与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中秋夜代表什么?
A. 团圆
B. 离别
C. 旅行
答案:A -
诗人选择不赴瑶池宴的原因是什么?
A. 享受独处
B. 珍视友谊
C. 没有邀请
答案:B -
“弱水三万里”指的是什么?
A. 一条河流
B. 通往仙界的道路
C. 一座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描绘自然之美与人情的结合。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与《游仙曲》皆描绘了夜晚的美丽景象,但前者更注重历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后者则强调对仙境的向往与幻想。
参考资料:
- 诗词选读:宋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分析古诗词的艺术特点与风格
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与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游仙曲》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