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其三》

时间: 2025-01-11 02:24:02

万花丛底曾抬目。

澹雅梳妆娇已足。

夜来鹦鹉梦中人,春去琵琶江上曲。

双鸾碧重钗头玉。

裙曳湘罗浮浅绿。

东风一醉买蛾眉,为拚明珠三万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花丛底曾抬目。澹雅梳妆娇已足。
夜来鹦鹉梦中人,春去琵琶江上曲。
双鸾碧重钗头玉。裙曳湘罗浮浅绿。
东风一醉买蛾眉,为拚明珠三万斛。

白话文翻译:

在万花丛中,我曾抬起头,看到那淡雅的妆容和娇媚的姿态已经足够美丽。
昨夜梦中见到的鹦鹉,似乎是我的梦中人,春天已经过去,琵琶声在江上回荡。
双鸾的耳饰和碧玉的钗头交相辉映,裙子拖曳着湘罗,浮现出淡淡的绿色。
东风一阵醉意,愿为她的美丽倾尽三万斛明珠。

注释:

字词注释:

  1. 万花丛底:在万花丛中。
  2. 澹雅:清淡而雅致。
  3. 鹦鹉梦中人:梦中见到的鹦鹉象征着心中所爱的人。
  4. 琵琶江上曲:指春天的琵琶曲在江边演奏。
  5. 双鸾碧重:形容耳饰的华美。
  6. 湘罗:一种轻盈的丝织品。
  7. 蛾眉:形容女子的眉毛如蛾般细长美丽。
  8. 明珠三万斛:形容珍珠的数量极多,表达对美丽的珍视。

典故解析: “鹦鹉梦中人”可联想到古代文人常用的梦境象征,表达对爱人的思念和渴望;“琵琶”则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乐器,代表着优雅的生活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善于描绘女性之美及春天的景象。其作品常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诗人在花丛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思念心中所爱,表达出一种温柔而又淡雅的情感。

诗歌鉴赏:

《玉楼春 其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天和爱情的感受。诗的开头便以“万花丛底曾抬目”引入,带领读者走入一个色彩斑斓的春天场景。诗人不仅描绘了花的美丽,更通过“澹雅梳妆娇已足”强调了女子的美丽与优雅,展现了一种恬静的美感。

接着,诗中提到“夜来鹦鹉梦中人”,则将情感提升到对爱人的思念之中,鹦鹉在古诗中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梦境的描写更是暗示了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期盼。随着“春去琵琶江上曲”的出现,春天的逝去和音乐的悠扬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后半部分的“东风一醉买蛾眉”则是对美丽的向往与追求,东风象征春风,带来新的希望和生机,诗人愿意为这份美丽倾尽所有,表达出一种深情而又执着的心态。

整首诗的意象丰富,情感深邃,既有春天的生机又有对爱情的思念,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花丛底曾抬目:在花丛中仰望,表现出一种恬静的心境。
  2. 澹雅梳妆娇已足:描绘女子妆容的淡雅与娇美,传达出对美的欣赏。
  3. 夜来鹦鹉梦中人:夜晚的梦境中出现的鹦鹉,象征着心中所爱之人。
  4. 春去琵琶江上曲:春天已经过去,琵琶声在江边流淌,引发对往昔的感慨。
  5. 双鸾碧重钗头玉:华美的耳饰与碧玉钗头,展示了女性的风华绝代。
  6. 裙曳湘罗浮浅绿:裙子轻轻拖曳,呈现出淡淡的绿色,渲染出春天的气息。
  7. 东风一醉买蛾眉:东风带来醉意,愿意倾尽明珠追求美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鹦鹉比作梦中人,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裙曳湘罗浮浅绿”,形成和谐的音律感。
  • 拟人:东风被赋予“醉意”,表现出自然的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与对美丽的追求,流露出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珍视,展现出淡雅而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万花丛:象征春天的繁华与美丽。
  2. 鹦鹉:象征爱情与梦境。
  3. 琵琶:象征优雅的生活与艺术。
  4. 蛾眉:象征女性的美丽与柔情。
  5. 明珠:象征珍贵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意象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A. 鹦鹉
    • B. 明珠
    • C. 万花丛
    • D. 琵琶
  2. 诗中提到的“东风一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悲伤
    • B. 喜悦
    • C. 期盼
    • D. 愤怒
  3. “双鸾碧重钗头玉”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 D. 排比

答案:

  1. C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可以将陈允平的《玉楼春 其三》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春天和爱情的细腻感受,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波动,表现出一种女性的柔情与坚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