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桂林宜楼和李帅柱间韵》

时间: 2025-01-11 02:26:41

谁言南服远王畿,面面青山总是诗。

桂后梅前正清淑,倚楼但觉九秋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谁言南服远王畿,面面青山总是诗。
桂后梅前正清淑,倚楼但觉九秋宜。

白话文翻译:

谁说南方的衣服远离王都呢?这四周的青山,处处都像诗一般美丽。
在桂花之后,梅花之前,这里正是清雅的季节。我倚靠在楼上,感到九月的秋天是如此宜人。

注释:

  • 南服:指南方的服饰,可能暗指南方的文化或风俗。
  • 王畿:指王都的周边地区,王畿是古代对国都周围地区的称呼。
  • 面面青山:指四周的山色,青山环绕,景色宜人。
  • 桂后梅前:指桂花盛开之后,梅花盛开之前,是秋冬交替的时节。
  • 九秋:指九月的秋天,通常被认为是天气最为宜人的时候。

典故解析:

  • 桂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桂花象征着高洁和友谊,梅花则代表坚韧和清雅。两者的交替体现了季节的变换与自然的美。
  • 面面青山:诗中提到的青山,可能指桂林的自然风光,桂林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秀美的山水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字光祖,号逸舟,宋代著名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桂林的宜楼,表达了作者对南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季节变换的感受。诗人可能在游历途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从而引发了创作灵感。

诗歌鉴赏:

李曾伯的《登桂林宜楼和李帅柱间韵》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作。诗中作者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传达了对桂林青山的赞美和对季节变换的敏感观察。开头两句“谁言南服远王畿,面面青山总是诗”用反问的方式,质疑了南方文化被忽视的观点,强调了南方自然景观的诗意和美丽。接着,诗人通过“桂后梅前正清淑”的描写,将时令的变化与自然的清新结合起来,表现出秋天的宜人气候,给人一种悠闲恬淡的感觉。最后一句“倚楼但觉九秋宜”则突出了诗人在此情此景下的心境,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而紧凑,意象鲜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言南服远王畿:反问,表达对南方文化的重视,暗示南方并不逊色于北方。
  2. 面面青山总是诗:这里的“青山”作为自然的象征,强调了桂林独特的山水之美。
  3. 桂后梅前正清淑:通过时令的对比,表现出桂林的清新气候,暗含了一种宁静的美感。
  4. 倚楼但觉九秋宜:表达诗人在高楼之上,感受到秋天的惬意,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青山比作诗,形象生动。
  • 对仗:如“桂后梅前”,形成了优美的音韵效果。
  • 反问:增强了语气的强调,使观点更为鲜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南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着坚韧与永恒的自然美。
  • 桂花:象征着芬芳与高洁。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清雅。
  • 九秋:象征着丰收与宁静的季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南服”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文化?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2. “桂后梅前”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交替?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3. 诗中提到的“九秋”指的是哪个月份?

    • A. 七月
    • B. 八月
    • C. 九月
    • D. 十月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李曾伯的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但杜甫更多地融入了人文关怀,表现出对兄弟的思念。
  • 王维《山居秋暝》则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曾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