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欹枕舻声边》

时间: 2025-01-11 02:59:20

欹枕舻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

变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

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欹枕舻声边
辛弃疾 〔宋代〕

欹枕舻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
变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
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白话文翻译

在船边斜靠着枕头,贪婪地听着船桨划水的声音,听得昏昏欲睡。
这声音仿佛化作了笙歌,在花丛下飘然而去,依然映入眼帘的是那青翠的袖子。
分别后眉梢的愁苦,想说却又不敢说,梦已渐渐结束。
只记得埋怨的那一夜月光,相互对视,却不再在意那人独自面对的忧愁。

注释

  • 欹枕:斜靠,指倚靠在枕头上。
  • 舻声:船的划水声。
  • 贪听:贪恋地倾听。
  • 笙歌:乐器和歌声,象征美好的音乐。
  • 翠袖:指女子的衣袖,多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 眉尖:眉梢,指眉毛的末端,常用来形容愁苦的神情。
  • 埋冤:心中有怨,埋藏着不满。
  • 人愁独自圆:形容孤独的人心中有所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著名的词人、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词风豪放、激昂,常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情感的纠结。辛弃疾的作品在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称为“词中之龙”。

创作背景

《南乡子·欹枕舻声边》写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势衰弱,辛弃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矛盾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常常在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挣扎,这为他的词作增添了深刻的内涵。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对夜晚船边情景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开篇“欹枕舻声边”,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夜晚,作者在船上,斜靠着枕头,贪婪地倾听着水声,暗示他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变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展现出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似乎那段甜蜜的回忆仍在心中萦绕。

然而,随着“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情绪转向愁苦,作者无法表达心中对离别的哀伤,梦境的破碎让他倍感失落。“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诗人在月光下回想往昔,尽管心中有怨,但最终选择了沉默和接受。这种情感的深邃与复杂,使整首词充满了人生的哲理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欹枕舻声边: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作者在船上倚靠着枕头,体现一种放松的状态。
  2. 贪听咿哑聒醉眠:对船声的迷恋,暗示着他对生活的享受,但也透露出一种醉态,暗含无奈。
  3. 变作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音乐与美好回忆交织,表现出对美好过往的留恋。
  4.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离别后的愁苦,想说的情感被压抑,梦也随之破灭。
  5. 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回忆过去的怨恨与无奈,最终选择了不再追究,体现了接受现实的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变作笙歌”,将水声比作音乐,增添了诗的韵味。
  • 对仗:如“欲说还休”,形成了平衡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翠袖盈盈”,赋予袖子以生命,增添了情感的细腻。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夜晚的船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离别后的愁苦,以及最终的接受与释然,反映了人生的复杂情感和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舻声:象征生活的平静与安逸。
  • 笙歌:代表美好与欢乐的回忆。
  • 翠袖:象征美丽的女子,暗指作者的思念之情。
  • 夜月:象征孤独与思索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辱问“欹枕舻声边”中“舻声”的意思是什么?
    A. 船的声音
    B. 风的声音
    C. 雨的声音

  2. 诗中“翠袖盈盈”指什么?
    A. 一件衣服
    B. 美丽的女子
    C. 花朵

  3. “别后两眉尖”中“眉尖”是什么意思?
    A. 眉毛的末端
    B. 眼睛
    C. 嘴巴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忧愁。
  • 苏轼《水调歌头》:探讨人生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都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离别和怀念的情感,但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柔婉形成鲜明对比。辛弃疾的作品更富有豪情壮志,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柔软。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相关学术文章与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