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

时间: 2025-04-29 10:12:28

东风太恶,夜来尽把花吹落。

馀寒燕子乌衣薄,对语空梁,似叹人离索。

江山满眼今非昨,无情芳草年年绿。

雾云不见辽东鹤,野鸟声声,只叫思归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落魄
作者: 刘基 〔元代〕

东风太恶,夜来尽把花吹落。
馀寒燕子乌衣薄,对语空梁,似叹人离索。
江山满眼今非昨,无情芳草年年绿。
雾云不见辽东鹤,野鸟声声,只叫思归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风的恶劣,夜间的狂风把花瓣吹得一地狼藉。余寒中,燕子穿着薄薄的乌衣,在空荡荡的梁上相互对语,似乎在叹息人世的离散。眼前的江山已今非昔,比起往年显得冷清无情,年年依旧是芳草萋萋。雾云之间看不见辽东的仙鹤,野鸟声声,只在无尽地呼唤思归的乐趣。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这里指它的恶劣。
  • 太恶:非常恶劣。
  • 乌衣:指黑色衣服,这里暗指燕子的巢穴。
  • 空梁:空荡的横梁,象征着孤独和离别。
  • 江山满眼:眼前的山河,指代自然景观。
  • 芳草:指春天的草木,常用来比喻青春与生机。
  • 辽东鹤:象征自由与归属感的仙鹤,指向远方的归宿。

典故解析:

  • 离索:表达了对人世离散与孤独的感慨。
  • 江山:常用的诗词意象,代表着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景思,明代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素以才华与诗词闻名。他的诗作常蕴含哲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风格清新而富有深度。

创作背景:

《醉落魄》创作于元代末年,时局动荡,社会动乱,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对人生无常和思乡情感的深刻体悟。诗中反映出诗人在此背景下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醉落魄》是一首充满了春天气息的诗作,但其中却透出浓浓的忧伤。诗人在春风的吹拂下,看到花瓣纷纷飘落,不禁感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余寒的燕子在空梁上低语,仿佛在倾诉着人世间的离别与孤独。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然而这些美好的景象又与内心的失落和思乡情感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江山满眼今非昨”一句,深刻体现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失落。每一年的芳草依旧生机勃勃,但人事却已天壤之别,令人感到无情而又无奈。这种对比加强了诗中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雾云不见辽东鹤,野鸟声声,只叫思归乐”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雾云遮蔽了视线,仿佛象征着对未来的迷茫,而野鸟的鸣叫则是对故乡的呼唤,给人一种深深的思乡情绪。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归属的期盼,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风太恶,夜来尽把花吹落。:这里描绘了春风的恶劣,导致花瓣纷纷飘落,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馀寒燕子乌衣薄,对语空梁,似叹人离索。:燕子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薄薄的衣物,在空荡荡的梁上低语,表达了对人世间离别的叹息。
  • 江山满眼今非昨,无情芳草年年绿。:眼前的山河已今非昔,比起往年显得冷清无情,年年依旧是芳草萋萋。
  • 雾云不见辽东鹤,野鸟声声,只叫思归乐。:雾云之间看不见辽东的仙鹤,野鸟声声,呼唤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东风”比喻生命的变化,暗示外界环境对内心情感的影响。
  • 拟人:燕子在空梁上对语,赋予了自然界以人类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江山满眼今非昨”与“无情芳草年年绿”,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情感的真挚表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带来生机与变化。
  • 乌衣:暗示孤独与无助。
  • 江山:代表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 芳草:象征青春与生机,但也是无情的流逝。
  • 辽东鹤:象征自由与归属感。

这些意象不仅营造出诗的整体氛围,还深刻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人生哲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东风太恶”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温暖
    • B. 春天的恶劣天气
    • C. 和煦的阳光
  2. 诗中燕子穿的衣物是什么颜色?

    • A. 红色
    • B. 蓝色
    • C. 黑色
  3. 诗中“江山满眼今非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现在的满足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刘基的《醉落魄》都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但杜甫更多的是抒发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刘基则更多关注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