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来日月似车轮,此去知逢几个春。
昨夜冰花犹作柱,晓来梅子已生人。
白话文翻译:
老年时光如同车轮一样在不断地转动,想知道此去之后还能再遇到几个春天。昨夜的冰花还像柱子一样坚固,今晨的梅子已经有人来采摘。
注释:
字词注释:
- 老来:年纪大的时候。
- 日月似车轮:形容时光的流逝,日月如同车轮一般转动。
- 知逢:知道会遇到。
- 几个春:指春天的次数。
- 冰花:雪花,夜里结成的冰霜。
- 梅子:梅树的果实,寓意春天的来临。
- 生人:有人来,暗指春天的到来。
典故解析:
- 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常被用来表达对未来的憧憬。
- 梅:梅花在中国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尤其在寒冬中盛开,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散文成就卓越,风格豪放、个性鲜明。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因其政治立场和理念屡遭贬斥,但其文学成就永载史册。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苏轼老年的时候,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春天的渴望。此时的苏轼在政治上经历了许多波折,内心的孤独与对生命的思考促使他创作了此诗。
诗歌鉴赏:
《和钱四寄其弟龢》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思考。首句“老来日月似车轮”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岁月的无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仿佛看到了时间的车轮在不断地滚动,带走了青春,带来了衰老。接着,诗人以“此去知逢几个春”表达了对未来的无奈与忧虑,渴望能再度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昨夜冰花犹作柱,晓来梅子已生人”则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春天的到来,冰花象征着寒冷和孤独,而梅子的出现则意味着生机与希望。通过自然的变化,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期待,尽管年岁已高,但心中仍然对生活充满热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体现了他在岁月变迁中仍然保持的乐观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来日月似车轮:强调岁月如轮,流逝迅速,暗示老年人的无奈与感慨。
- 此去知逢几个春:表达对未来生命的思考,渴望再见春天的美好。
- 昨夜冰花犹作柱:冰花象征寒冬的孤独,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感受。
- 晓来梅子已生人:梅子的出现象征着春天和生命的希望,暗示生命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日月比作车轮,形象地表现了岁月的流逝。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梅子“已生人”,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表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尽管老去,诗人依然渴望春天的到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月:象征时间,流逝与无常。
- 车轮:代表时间的轮转。
- 冰花:象征寒冷与孤独,暗示时光的严酷。
- 梅子:代表春天的到来,象征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月似车轮”的意思是?
A. 时间流逝快速
B. 时间停滞不前
C. 时间很慢
D. 时间不重要 -
“昨夜冰花犹作柱”中“冰花”指的是什么?
A. 雪花
B. 冰棱
C. 冰霜
D. 冰柱 -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悲伤与失落
B. 乐观与希望
C. 愤怒与抗争
D. 疲惫与无奈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钱四寄其弟龢》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但苏轼更偏向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李白则强调及时行乐的态度。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苏轼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