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十五轮清净观,上中下期春夏斋。本来欲造空虚地,那得许多缠绕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净的境界,二十五轮象征着光明与智慧的圆满。春夏之交,人们在斋戒中期待着清净的心灵和理想的境地。然而,想要达到这种虚无的境地,却总是被世俗的烦恼缠绕。
注释:
- 二十五轮:指佛教中的二十五种清净观,象征圆满的智慧。
- 清净观:指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 春夏斋:春夏之交的斋戒,表示对心灵的修炼与净化。
- 空虚地:指无欲无求的境界。
- 缠绕:形容烦恼或情感的束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的宋代词人和抗金名将。他的词风豪放、沉郁,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读圆觉经》是辛弃疾在对佛教思想的思考过程中创作的,体现了他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和对人世纷扰的反思。诗中所表达的清净与烦恼,也是他个人经历与理想的写照。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净观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提到的“二十五轮”,象征着智慧的圆满和内心的明亮,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接着提到“春夏斋”,不仅体现了修行的时节,也暗示了内心的沉淀与反思。在这一过程中,作者明确表达了对人生纷扰的感慨,认为欲望与烦恼如同缠绕的藤蔓,难以摆脱。
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思。虽然他渴望达到一种“空虚地”的境界,但现实中的种种干扰却让这一理想似乎遥不可及。这种矛盾感,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内心安宁时常常面临的困境,也让人对辛弃疾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十五轮清净观:二十五轮象征着光明与智慧的圆满,清净观是指内心的明净与清澈。
- 上中下期春夏斋:在春夏之交,进行斋戒,以期达到内心的清净。
- 本来欲造空虚地:本想追求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
- 那得许多缠绕来:然而却被许多烦恼所缠绕,难以实现理想。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中下”和“春夏斋”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二十五轮象征着智慧的圆满,空虚地象征着理想的境界。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要思想是对内心净化的渴望与现实中烦恼的挣扎,强调了修行与内心反省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二十五轮:象征智慧与启示。
- 清净观:代表内心的宁静。
- 春夏:象征生机与变化。
- 缠绕:象征烦恼与世俗的束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二十五轮”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智慧的圆满
C. 自然的变化
D. 生死的轮回 -
诗中提到的“空虚地”指的是什么? A. 真实的世界
B. 无欲无求的境界
C. 世俗的烦恼
D. 追求财富 -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国家的忧虑
B. 对内心净化的渴望与现实的烦恼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读圆觉经》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关注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纷扰,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对人生的洒脱态度。两者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辛弃疾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词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