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浩歌吟 嘉善既难投,先生宜罢休。 履霜犹可救,灭木更何求。 兽困重来日,鸿飞远去秋。 民饥须是食,食外尽悠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民生的关怀。诗中提到,即使有美好的德行也难以得到认可,建议先生放弃追求。即使遇到困难还有挽回的余地,但彻底毁灭则无可救药。困兽犹斗,鸿雁远飞,象征着不同的命运和选择。最后强调,民众饥饿时最需要的是食物,其他都是次要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嘉善:美好的德行。
- 履霜:踩在霜上,比喻遇到困难。
- 灭木:树木被毁,比喻彻底毁灭。
- 兽困:困兽犹斗,比喻在困境中挣扎。
- 鸿飞:鸿雁飞翔,比喻远走高飞。
- 悠悠:悠闲无事,这里指次要的。
典故解析:
- 履霜:出自《易经·坤卦》:“履霜,坚冰至。”比喻事情有预兆。
- 灭木:比喻彻底毁灭,无从挽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主张“理学”与“心学”相结合,其诗多表达对时局的看法和对民生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的关注,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民众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民生的关怀。首两句直接指出即使有美好的德行也难以得到认可,建议放弃追求。中间两句通过“履霜”和“灭木”的比喻,强调即使在困难中还有挽回的余地,但彻底毁灭则无可救药。后两句通过“兽困”和“鸿飞”的对比,象征着不同的命运和选择。最后两句强调民众饥饿时最需要的是食物,其他都是次要的,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嘉善既难投,先生宜罢休。——即使有美好的德行也难以得到认可,建议放弃追求。
- 履霜犹可救,灭木更何求。——即使在困难中还有挽回的余地,但彻底毁灭则无可救药。
- 兽困重来日,鸿飞远去秋。——困兽犹斗,鸿雁远飞,象征着不同的命运和选择。
- 民饥须是食,食外尽悠悠。——民众饥饿时最需要的是食物,其他都是次要的。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履霜”和“灭木”比喻困难和毁灭。
- 对比:通过“兽困”和“鸿飞”的对比,象征不同的命运和选择。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时局的无奈和对民生的关怀。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强调即使在困难中还有挽回的余地,但彻底毁灭则无可救药,最后强调民众饥饿时最需要的是食物,其他都是次要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履霜:比喻遇到困难。
- 灭木:比喻彻底毁灭。
- 兽困:困兽犹斗,比喻在困境中挣扎。
- 鸿飞:鸿雁飞翔,比喻远走高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履霜”比喻什么? A. 遇到困难 B. 彻底毁灭 C. 远走高飞 D. 悠闲无事
-
诗中“灭木”比喻什么? A. 遇到困难 B. 彻底毁灭 C. 远走高飞 D. 悠闲无事
-
诗中“民饥须是食”强调什么? A. 民众最需要的是食物 B. 民众最需要的是德行 C. 民众最需要的是远走高飞 D. 民众最需要的是悠闲无事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
- 白居易《卖炭翁》:反映了民生疾苦和社会不公。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邵雍《浩歌吟》:都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邵雍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