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旬宴得月字韵》

时间: 2025-04-27 05:56:28

恩华逐芳岁,形胜兼韶月。

中席傍鱼潭,前山倚龙阙。

花迎妙妓至,鸟避仙舟发。

宴赏良在兹,再来情不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恩华逐芳岁,形胜兼韶月。
中席傍鱼潭,前山倚龙阙。
花迎妙妓至,鸟避仙舟发。
宴赏良在兹,再来情不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宴会场景:在芳华如春的岁月中,形态与美丽的月光交相辉映。宴席设在鱼潭旁,前方的山峦依偎着龙阙。花朵迎接着美丽的歌妓,鸟儿则避开仙舟的启航。宴会的欢乐就在此时此地,再次相聚的情感永不止息。

注释:

:追赶、追随。
芳岁:指美好的年华。
形胜:形态和胜景,形容景色的美好。
韶月:美好的月光。
中席:宴席的中央。
:靠近。
鱼潭:盛有鱼的水潭。
:倚靠、倚偎。
龙阙:龙的宫阙,常用来象征帝王的宫殿。
妙妓:才艺出众的歌妓。
仙舟:神仙的船,象征着非凡的境界。
宴赏:宴会的赏玩。
良在兹:美好就在此时此地。
情不歇:情感不会停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九龄,字子容,号少岳,唐代著名诗人和政治家,曾任宰相。他以清新俊逸、情景交融的诗风闻名,作品涉及山水、田园、咏怀等多种题材。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文人雅士常常聚会赏月、吟诗。诗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写下了这首描绘盛宴与友谊的诗歌。

诗歌鉴赏:

《龙门旬宴得月字韵》这首诗以优美的意境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欢愉的宴会场景,充满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诗的开头以“恩华逐芳岁”引入,营造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氛围,给人以温暖和生机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宴席的环境,鱼潭的清澈和前方山峦的壮丽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诗中“花迎妙妓至,鸟避仙舟发”两句,展现了宴会的热闹与欢愉,花朵为美丽的歌妓绽放,而鸟儿则因仙舟的启航而飞避,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诗的最后“宴赏良在兹,再来情不歇”则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和珍视,情感深厚,令人倍感温馨。

整首诗不仅有着自然景色的描写,更传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时的愉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再会的期待,体现了盛唐时期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恩华逐芳岁:指美好的时光在追逐中流逝,象征着对美好岁月的珍惜。
  • 形胜兼韶月:形容宴会场地的美丽与月光辉映,意境优美。
  • 中席傍鱼潭:宴席设在鱼潭旁,营造出清幽的环境。
  • 前山倚龙阙:山峦依偎着龙阙,显得壮丽而巍峨。
  • 花迎妙妓至:花儿在迎接美丽的歌妓,增添了生动的气氛。
  • 鸟避仙舟发:鸟儿因仙舟启航而飞避,表现出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感觉。
  • 宴赏良在兹:宴会的欢愉在此时此地,强调了此刻的美好。
  • 再来情不歇:期待再次相聚,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仙舟”比喻着非凡的境界,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拟人:花迎和鸟避,使自然景物具有了人的情感与行为。
  • 对仗:诗句中形成工整的对仗,如“恩华逐芳岁,形胜兼韶月”,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恩华:象征着美好和温暖的恩泽。
  • 鱼潭:象征着清澈与宁静。
  • 龙阙:象征着权力与尊贵。
  • 妙妓:象征着艺术与美。
  • 仙舟: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与境界。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美丽的宴会场景,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恩华逐芳岁”中的“恩华”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年华
    B. 年龄
    C. 伤痛

  2. 诗中提到的“妙妓”是指什么?
    A. 美丽的歌妓
    B. 美食
    C. 诗人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A. 对未来的期待
    B. 感慨时光流逝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之美。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对月亮和友谊的赞美。

诗词对比

  • 张九龄的《龙门旬宴得月字韵》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侧重于宴会的热闹与人情,后者则更注重静谧的自然景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研究》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龙门旬宴得月字韵》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