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双碧潭》

时间: 2025-04-28 22:04:57

清剡与严湍,潺湲皆可忆。

适来玩山水,无此秋潭色。

莫辨幽兰丛,难分翠禽翼。

迟迟洲渚步,临眺忘餐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双碧潭
作者: 李德裕 〔唐代〕

清剡与严湍,潺湲皆可忆。
适来玩山水,无此秋潭色。
莫辨幽兰丛,难分翠禽翼。
迟迟洲渚步,临眺忘餐食。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水流与急促的湍流,潺潺的流水声让我追忆往昔。
刚才来游玩山水,没见过如此秋天潭水的色彩。
无法分辨那幽静的兰花丛,难以辨认那翠色的鸟儿羽翼。
我慢慢走在洲渚上,临近观看忘记了吃饭。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剡:清澈的水流。
  • 严湍:急促的湍流。
  • 潺湲:水流声,形容流水潺潺的样子。
  • 幽兰丛:幽静的兰花丛林。
  • 翠禽翼:翠绿色鸟儿的翅膀。
  • 洲渚:小洲或沙洲,指河流中的小块陆地。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兰花和翠鸟在古诗中常象征着幽静和美好,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景色的留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7—850),字梦锡,号白云,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描绘山水风光,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季暮时,描绘了诗人在平泉游玩时的所见所感,反映出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清新的自然描写中蕴含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开头两句通过对水流声的描写,唤起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典雅的意境。接着,诗人表达了对秋潭色彩的赞美,强调了此时此地的独特之美,这种美是他在其他地方所未见过的。后两句则描绘了他在洲渚上漫步的情景,细腻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沉醉,甚至忘记了用餐,显示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李德裕对自然美的敏感与热爱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剡与严湍,潺湲皆可忆:清澈的小溪和急促的湍流,潺潺的流水声让我想起了往昔的时光。
  2. 适来玩山水,无此秋潭色:刚刚来游玩山水,没见过如此美丽的秋天潭水色彩。
  3. 莫辨幽兰丛,难分翠禽翼:无法分辨那幽静的兰花丛,难以辨认那翠色的鸟儿的翅膀。
  4. 迟迟洲渚步,临眺忘餐食:我缓缓地走在洲渚上,近距离地观看,竟忘记了吃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流与往昔相联系,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对仗:如“清剡与严湍,潺湲皆可忆”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通过“潺湲”赋予流水以生动的生命感,增强了自然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的热爱,展现了诗人对秋日潭水的赞美,表达了在自然中游玩时的恬淡心境,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清剡:象征纯洁与清新。
  2. 严湍:代表力量与动感。
  3. 幽兰:象征幽静与高雅。
  4. 翠禽:代表生机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 A. 白居易
    B. 李德裕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潺湲”指的是: A. 风声
    B. 水流声
    C. 鸟鸣

  3. 诗人忘记了吃饭的原因是: A. 太饿了
    B. 自然的美景吸引了他
    C. 路途遥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李德裕的诗与王维的《鹿柴》相似,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德裕的诗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而王维则更注重哲理与自然的结合。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诗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表现各有千秋,丰富了唐诗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德裕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