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三觉山从益上人》

时间: 2025-01-11 14:42:44

山下人来说,多时不下山。

是应终未是,闲得且须闲。

海面云归窦,猿边月上关。

寻思乱峰顶,空送衲僧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三觉山从益上人
作者: 齐己 〔唐代〕

山下人来说,多时不下山。
是应终未是,闲得且须闲。
海面云归窦,猿边月上关。
寻思乱峰顶,空送衲僧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山下的人常常说自己很久没有下山,似乎在说他将会一直待在山上。其实,或许他根本不是真的打算留在山中,而是因为无所事事,只能安于这种闲适的生活。海面上的云彩像是归入了山洞,猿猴在月光下的关口旁叫唤。在想念那杂乱的山峰顶时,竟然白白送走了这位僧人。

注释:

  • 三觉山:指的是山名,具体位置不明。通常为隐逸之地。
  • 衲僧:指的是穿着僧衣的和尚,通常修行者。
  • 海面云归窦:形容海面上的云彩似乎回归到某个山洞,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意境。
  • 猿边月上关:描绘的是猿猴在月光下的关口附近叫唤,增添了一种孤独的气氛。
  • 寻思乱峰顶:思念那些杂乱的山峰,表明作者对山中景物的深切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779年-835年),字梦符,号卧云,唐代著名的禅宗诗人,生于今山西省。齐己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深厚的禅宗思想著称,常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齐己隐居生活的时期,反映了他对山中隐士生活的思考,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状态的认知。

诗歌鉴赏:

齐己的《寄三觉山从益上人》是一首蕴含哲理的山水诗,诗中通过对山下与山上生活的对比,展现了隐逸者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和谐。开篇即以“山下人来说,多时不下山”引入,给人一种身处世外桃源的感觉,暗示了隐士不愿意回归人间繁杂生活的心态。接着,诗人通过“是应终未是,闲得且须闲”表达了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人生如梦,闲适才是常态。

诗中“海面云归窦,猿边月上关”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象,既有视觉的美感,又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最后一句“寻思乱峰顶,空送衲僧还”则表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仿佛在感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索,展现了齐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充满了禅意,读来令人沉思。诗人在山水之间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下人来说,多时不下山。
    诗人听到山下的人说,他们很久没有下山,暗示隐士生活的宁静与悠闲。

  2. 是应终未是,闲得且须闲。
    这里表达了一种无所事事的安逸状态,“闲得”意味着安然自得,随性而为。

  3. 海面云归窦,猿边月上关。
    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遥远的意境,海面上的云彩如同归回山洞,而猿猴在月光下的叫声则增添了孤独感。

  4. 寻思乱峰顶,空送衲僧还。
    表达了对山中景物的思考与怀念,最后“空送衲僧还”则显得有些惆怅,似乎在感叹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海面云归窦”,将云彩比作归回山洞的旅人,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间存在一定的对仗结构,如“海面”与“猿边”,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的“猿”、“云”、“月”等意象,均富含自然美与哲理思考,构建了诗的整体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山水之间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隐逸与宁静的生活空间。
  • 海面云:象征自由与变化,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象征孤独和思考,反映隐士的内心世界。
  • :象征宁静与清明,代表着人生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山下人来说”,表示什么?

    • A. 山下的人很少
    • B. 山下的人很久没有下山
    • C. 山下的人很忙
  2. “海面云归窦”中的“云”指的是什么?

    • A. 雨
    • B. 自然景象
    • C. 山洞
  3. 诗的最后一句“空送衲僧还”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惆怅
    • B. 开心
    • C. 忙碌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齐己的《寄三觉山从益上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山水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作品更偏重于自然描写,而齐己则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齐己诗集及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