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毕方》
时间: 2025-02-04 16:17: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辨毕方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比屋皆良民,为盗岂无以。
富足义所生,贫穷盗之始。
冻饿家无储,追呼官不已。
妖幻随鼓之,安得不群起。
纵火资盗威,势固自应尔。
可笑说者愚,辄欲效柳子。
赤文而白章,召祸岂其理。
东南瓦砾墟,所向辄千里。
如何好事者,逐此不逐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作者认为,整体社会中人人为良民,但盗贼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由贫穷和饥饿所引发。人们在饥寒交迫之下,会不断呼喊官府的救助,但官府的应对往往不及时,导致了盗贼的滋生。妖邪的幻影如同鼓声般响起,大家自然会聚集起来反抗。那些纵火助盗的势力,自然会对社会形成威胁。对于那些想要效法古人柳宗元的人,作者认为他们的想法太过愚蠢。文书上虽有条文,但实际的祸害却无法用此来解决。在东南一带的瓦砾和废墟中,生民的苦难无处不在,何以好事者只关注表面而不去解决根本问题呢?
注释
- 比屋:指家家户户,形容普遍。
- 为盗岂无以:为什么盗贼的出现就没有原因呢?
- 富足义所生:富足生出的是正义。
- 妖幻随鼓之:妖邪如同鼓声一般随处流传。
- 纵火资盗威:放纵火灾而助长盗贼的威势。
- 柳子:指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强调道德和理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字子华,号惟中,南宋时期的诗人,因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而受到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在宋代,社会动荡与贫富差距加剧,郑刚中以此诗表达对社会不公与盗贼现象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生困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在困境中挣扎的悲惨命运。诗的开头通过“比屋皆良民”一语,强调了社会大多数人的良善本性,而“为盗岂无以”则引出盗贼现象的根源。接下来,诗人深刻剖析了贫穷和饥饿如何推动人们走向犯罪的边缘,反映出社会的无奈与悲剧。
在结构上,诗作层层递进,由个体的困境上升到社会的整体现象,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多处使用比喻和对比手法,例如“妖幻随鼓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社会的不安定,使得整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的结尾提到的“东南瓦砾墟”,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描述,更是对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隐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与无奈。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悲凉,体现了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比屋皆良民:说明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正直的。
- 为盗岂无以:质疑盗贼的存在缺乏原因。
- 富足义所生:指出富裕的社会产生正义与道德。
- 贫穷盗之始:揭示贫穷是盗贼产生的根源。
- 冻饿家无储:描述贫困家庭缺乏生存保障。
- 追呼官不已:人们对官府的呼喊是无止境的。
- 妖幻随鼓之:社会动荡中的妖邪力量在蔓延。
- 安得不群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联合起来。
- 纵火资盗威:指责纵容盗贼的势力。
- 势固自应尔:认为这种现象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 可笑说者愚:讽刺那些只会空谈的人。
- 辄欲效柳子:提到柳宗元,暗指道德的追求。
- 赤文而白章:强调法律的形式与现实的矛盾。
- 召祸岂其理:认为单靠法律无法解决问题。
- 东南瓦砾墟:象征贫困与破败的社会现实。
- 所向辄千里:这样的现象遍布广泛。
- 如何好事者:质疑那些只关注表面的人。
- 逐此不逐彼:批评人们的选择性关注。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比、比喻和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比如“冻饿家无储”和“追呼官不已”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无助的绝望。
主题思想:整首诗揭示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与人性挣扎,传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与批判,展现出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良民:象征社会的善良与正义。
- 盗:代表社会的阴暗面。
- 冻饿:体现人们的生存困境。
- 妖幻:象征社会动荡与不安。
- 东南瓦砾:隐喻社会的破败与贫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比屋皆良民”,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 A. 社会上人人为盗
- B. 大多数人是正直的
- C. 只有少数人是良民
-
作者提到的“妖幻”,主要指的是什么?
- A. 社会的美好
- B. 社会中的邪恶力量
- C. 个人的幻想
-
本诗主要揭示了什么主题?
- A. 爱情
- B. 社会不公与贫困
- C. 自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卖炭翁》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社会苦难与民生困境。
- 白居易《卖炭翁》:关注底层劳动者的艰辛,展现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关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