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巾山明庆塔院》

时间: 2025-01-11 07:50:05

数级崔嵬万木中,最堪影势似难同。

栏杆夜压江心月,铃铎秋摇岳顶风。

重叠画瞻遮世界,稀疏清磬彻虚空。

有时问著禅僧路,笑指丹霄去不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数级崔嵬万木中,最堪影势似难同。
栏杆夜压江心月,铃铎秋摇岳顶风。
重叠画瞻遮世界,稀疏清磬彻虚空。
有时问著禅僧路,笑指丹霄去不穷。

白话文翻译:

在层层叠叠的高山和万木之间,最让人感到的影子似乎很难找到相同的意境。
栏杆在夜晚压低了江心的明月,铃铎在秋风中摇曳于岳顶之上。
重叠的画面遮蔽了整个世界,稀疏的清音穿透了虚空。
有时我向禅僧询问前路,他笑着指向丹霄,表示其去路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

  • 崔嵬:形容山势高耸。
  • 栏杆:指塔院的护栏。
  • 江心月:指江水中央的月亮。
  • 铃铎:指寺庙的钟铃。
  • 清磬:清脆的磬声,表示寺庙中敲打的乐器。
  • 丹霄:指红色的云霞,象征高远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昱,宋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明庆塔院,诗人于此地观景,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表达了对禅道的思考与向往。

诗歌鉴赏:

《留题巾山明庆塔院》是一首将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相结合的诗。诗中描绘了巾山的雄伟与自然的宁静,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开篇以“数级崔嵬万木中”引入,展现了巾山的壮丽景象,结合“影势似难同”,表达了独特的感受与思考。栏杆压低江心的明月,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暗示人们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

铃铎在秋风中摇曳,清磬的音色穿透虚空,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给人以心灵上的平静与启迪。最后,诗人向禅僧询问前路,禅僧的笑指丹霄则引申出一种对无穷道路与人生哲理的理解,表达了对生命与宇宙的感悟。

整首诗通过层次分明的意象与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智慧的境界,是对禅宗思想的美好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数级崔嵬万木中:描绘了高山的崔嵬以及其中的万木,展现出巾山的壮丽。
  2. 最堪影势似难同:表达了在这壮丽的景象中,影子的变化令人难以完全体会。
  3. 栏杆夜压江心月:描绘夜晚的栏杆压低了江心的明月,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4. 铃铎秋摇岳顶风:铃声在秋风中摇曳,传达出一种清新而悠远的感觉。
  5. 重叠画瞻遮世界:画面重叠,象征着对世界的隔绝与超脱。
  6. 稀疏清磬彻虚空:清晰的磬声穿透虚空,表现了超然的境界。
  7. 有时问著禅僧路:诗人向禅僧询问前行的道路,体现对人生的思考。
  8. 笑指丹霄去不穷:禅僧的微笑与指向高远的丹霄,象征无尽的可能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栏杆夜压江心月,铃铎秋摇岳顶风”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用“丹霄”比喻高远的理想,展现了追求的精神。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禅理的理解与向往,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巾山:象征雄伟与壮丽。
  • 江心月:象征宁静与美好。
  • 铃铎:代表寺庙的宁静与清雅。
  • 清磬:象征超然与空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数级崔嵬”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高山的壮丽
    • B. 江河的流动
    • C. 月亮的明亮
    • D. 禅僧的智慧
  2. “栏杆夜压江心月”展现了哪种情感?

    • A. 激昂
    • B. 宁静
    • C. 悲伤
    • D. 忧虑
  3. 禅僧的笑指丹霄象征着什么?

    • A. 追求理想的无穷
    • B. 对现实的无奈
    • C. 对自然的敬畏
    • D. 对生命的迷茫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维的《终南山》与钱昱的《留题巾山明庆塔院》,两者均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的思考,但王维更注重于内心的宁静,而钱昱则在自然与人文结合中寻求超然的境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