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府寒山曲,天游日旰回。
披云看石镜,拂雪上金台。
竹径龙骖下,松庭鹤辔来。
双童还献药,五色耀仙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山洞和宁静的山景,仿佛在讲述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诗人通过云雾和雪光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神秘。竹子的小径上,神龙驭车而下,松树庭院中,仙鹤轻轻飞来。最后,两个小童子向仙人献上药品,五彩的仙材闪耀着光辉,仿佛在祝福这片仙境。
注释
- 洞府:指山中的洞穴,隐喻隐居的生活。
- 寒山:寒冷的山,表现出清冷的自然环境。
- 天游:指在高空中游玩,意指游历高远的地方。
- 日旰:日落时分,光线渐暗。
- 披云:拨开云雾,看到下面的景象。
- 石镜:石头反射的景物,象征自然的清澈。
- 金台:金色的平台,可能暗指仙境。
- 龙骖:龙的驾驭,象征神仙的威严。
- 鹤辔:鹤的驾驭,象征灵动和优雅。
- 双童:两个小童子,象征天上的仙童。
- 五色:五种颜色,象征丰富的神仙材料。
- 仙材:仙人所用的材料,具有神秘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说,字宾之,唐代诗人,曾任太常博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风光。张说生活在盛唐时期,国家富强,文化繁荣,他的诗作多受当时环境影响,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奉和圣制幸白鹿观应制》是张说在唐玄宗时期应制而作的一首诗。白鹿观是一个著名的道教观景胜地,诗人借此机会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对道教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清新的笔调,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自然境界,诗人既描绘了山水的冷清与神秘,又展现了仙人的生活和道教文化的魅力。开头“洞府寒山曲”,通过“寒”字渲染了环境的清冷,紧接着“天游日旰回”则带出了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空灵之感。诗中借助“披云看石镜”,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景,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接下来的“竹径龙骖下,松庭鹤辔来”则使用了对仗的手法,生动描绘了神仙驾车而来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与憧憬。最后的“双童还献药”展现了道教文化中的仙童形象,五色耀仙材则象征着神秘与美好,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深邃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道教的深刻理解与赞美,给人以心灵的宁静与陶冶。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洞府寒山曲:描绘一个寒冷的山洞,环境清幽,曲折的山路暗示着隐逸的生活。
- 天游日旰回:在高处游玩,夕阳西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游玩的乐趣。
- 披云看石镜:拨开云雾,看到如镜的山石,表现出自然的清澈。
- 拂雪上金台:雪轻轻拂过金色的平台,暗示着神秘和宁静的仙境。
- 竹径龙骖下:竹林小径,龙驾车而来,展现了仙人的威严。
- 松庭鹤辔来:松树庭院中,仙鹤飞来,增添了灵动的气息。
- 双童还献药:两个小童子向仙人献药,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崇敬。
- 五色耀仙材:五彩的仙材料闪耀,象征着神秘和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竹径龙骖下,松庭鹤辔来”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使诗句更加协调。
- 比喻:如“石镜”暗喻自然的清澈与美丽。
- 拟人:通过描写双童献药,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希望超脱世俗、追求自由人生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山:象征孤寂与清冷。
- 云:象征变幻无常与神秘。
- 竹径:象征隐逸与宁静。
- 龙:象征威严与神秘力量。
- 鹤:象征长寿与灵动。
- 仙材:象征神秘与美好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张说
C. 杜甫 -
“双童还献药”中的“双童”指的是: A. 两个小孩
B. 两位仙童
C. 两个神仙 -
诗中“寒山”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温暖
B. 清冷与孤寂
C. 热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张说的《奉和圣制幸白鹿观应制》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王维的诗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淡泊,而张说的诗则融入了道教文化的神秘与超脱,二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