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山光凝翠》
时间: 2025-01-26 00:23: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海潮·山光凝翠
作者: 沈唐 〔宋代〕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
箫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
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
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
追思昔日风流。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
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馀舞榭歌楼。
方面倚贤候。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
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山的光彩和河流的美丽,古代名城并州的风光如画。鼓声和箫声震天,弓箭和刀剑如水般流畅,十万大军如同貔貅般雄壮。金色骑兵在高大的楸树下驰骋。年轻人们身着华丽的衣带,手持吴钩。道路通往榆关,雁群飞越汾水,正是宜人秋日。回想往昔的风流韵事,曾有文人将军醉吟,才子们纵情游玩。松树低垂的亭子,城池高耸的故国,只剩下空荡的舞榭歌楼。依靠在一旁的贤士,恐怕连绵的雨水让人难以归去。理想的去处是西溪,尽情享受音乐与舞蹈的欢乐。
注释
- 山光凝翠:山的光芒凝聚成翠绿的色彩。
- 川容如画:河流的景色如同画卷。
- 箫鼓沸天:笛声和鼓声在空中回荡。
- 弓刀似水:形容武器的流畅和灵活。
- 连营十万貔貅:形容军队的浩大和气势。
- 金骑走长楸:金色的骑兵在高大的楸树下驰骋。
- 路入榆关:道路通往榆关。
- 雁飞汾水正宜秋:大雁飞过汾水,正是秋天的好时节。
- 追思昔日风流:回忆往日的风流韵事。
- 松偃旧亭:松树低垂的旧亭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唐,宋代著名词人,生平多才多艺,其词风清新、豪放,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对故国的思念。
创作背景:在北宋时期,国家安定,经济繁荣,诗人常常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为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风流的追忆。
诗歌鉴赏
《望海潮·山光凝翠》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情厚谊和对往日风流的怀念。开头以“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中。接下来的“箫鼓沸天,弓刀似水”形象地描绘出战斗的气氛和勇士们的英姿,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壮丽与豪情。
而在“追思昔日风流”处,诗人情感的转折显得尤为重要,既有对往昔风华的追忆,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提到的“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则展现了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整首词在气势磅礴中又不失细腻,将大自然的壮丽与个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体现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光凝翠:描绘山的美丽,给人一种清新高远的感觉。
- 川容如画:河流的景象如同美丽的画卷,衬托出大自然的和谐美。
- 名都自古并州:提到历史名城,并州的辉煌,暗示其历史地位的巍峨。
- 箫鼓沸天,弓刀似水:描绘战争场景,激昂的乐声与武器的流畅感相结合,呈现出一种动感。
- 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描写季节的变化,雁群飞行的画面增添了秋天的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弓刀似水”,通过比喻使武器的灵活性更加生动。
- 对仗:如“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增强了词的韵律感与美感。
- 排比:通过排比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情怀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体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山光:象征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力量。
- 川容:象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箫鼓:象征文化的繁荣与历史的沉淀。
- 貔貅:象征战斗的勇猛与气势。
- 松亭:象征对往昔的怀念与宁静的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下列哪一句描绘了自然美景? a) 箫鼓沸天
b) 山光凝翠
c) 追思昔日风流
d) 好向西溪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金骑走长楸”中的“金骑”指的是____。
-
判断题:诗人对往昔的风流韵事感到满意。(对/错)
答案
- b) 山光凝翠
- 骑兵或骑马的士兵
- 错(诗人对往昔有怀念,但也有惆怅之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沈唐的《望海潮·山光凝翠》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但沈唐更侧重于描绘壮丽的山河与历史,而苏轼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