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夜空中明亮的月亮高悬,月光照耀下露珠湿润了地面。惊飞的喜鹊还未安歇,飞舞的萤火虫悄悄地飞入了窗帘。庭院中的槐树影子稀疏,邻居家传来的敲打声急促而清晰。美好的约定不知在何方,我只能在空旷的夜空下,静静地伫立,遥望无际。
注释:
- 明月:指夜空中明亮的月亮,象征清冷和孤寂的情感。
- 露沾湿:露水沾湿,表现出清晨的寒意与湿润。
- 惊鹊:惊飞的喜鹊,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瞬息万变的状态。
- 飞萤:萤火虫,象征着微小而却明亮的生命。
- 庭槐寒影:庭院中的槐树,投下的稀疏阴影,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 邻杵夜声急:邻居敲打的声音,表现出夜晚的寂静和生活的急促。
- 佳期旷何许:美好的约定无从得知,表达了对未来的渺茫和思念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晚号陶然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齐名。生于湖北,曾任职于地方官职。孟浩然的诗以山水田园诗闻名,注重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表现出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秋宵月下有怀》创作于孟浩然隐居的时期,正值秋季夜晚,月光明亮,诗人怀念友人,表达对美好约定的渴望与失落之情。这首诗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惜。
诗歌鉴赏:
《秋宵月下有怀》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的诗作。诗人在秋夜的月光下,描绘出一幅宁静而清冷的画面,月光、露水、飞萤、槐树的影子、邻居的敲打声,构成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夜晚。诗的开头,两句“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夜空与清凉的气息,使人感受到秋天的宁静与孤独。
随后的“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则引入了动态的元素,飞扬的喜鹊和流动的萤火虫,打破了夜的静谧,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接着“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中,槐树的稀疏阴影和邻居的敲打声让人感受到一种突如其来的孤寂和不安。最后一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充满了无奈与惆怅。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谊的渴望,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寂寞与思考,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空明月悬:描绘了秋天夜空中高悬的明月,象征着清冷和孤独。
- 光彩露沾湿:月光洒落,露珠在微光中闪闪发亮,增添了夜晚的寒意。
- 惊鹊栖未定:喜鹊被惊动,尚未停歇,表现了夜晚的动感与生命的活力。
- 飞萤卷帘入:萤火虫飞舞,轻轻地进入窗帘,营造出温柔的氛围。
- 庭槐寒影疏:庭院中槐树的影子稀疏,暗示了夜的宁静与孤独。
- 邻杵夜声急:邻居敲打的声音清晰而急促,打破了夜的宁静,增添了紧迫感。
- 佳期旷何许:美好的约定不知在何方,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渺茫。
- 望望空伫立:站在空旷的夜空下,静静地伫立,表现了孤独与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月与孤独、思念相联系,增强情感的深度。
- 拟人:飞萤“卷帘入”,赋予萤火虫人的动作,使其形象生动。
- 对仗:如“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宁静夜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与孤独感。诗中自然景象的变化与内心情感的波动相结合,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唐代士人内心的深刻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清冷与孤独的情感。
- 露水:代表清晨的寒意与宁静。
- 喜鹊: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瞬息万变。
- 萤火虫:象征微小与希望,带来一丝温暖。
- 槐影:暗示孤独与寂寞。
- 邻声:代表生活的急促与现实的触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以下哪句诗描述了秋天的夜空?
- A. 明月高悬
- B. 飞萤卷帘入
- C. 佳期旷何许
- D. 庭槐寒影疏
-
诗中提到的“惊鹊”代表什么?
- A. 寂静
- B. 生机
- C. 思念
- D. 孤独
-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迷茫与思念
- C. 愤怒
- D. 悲伤与绝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
- 李白《月下独酌》:在月光下抒发孤独与思念。
诗词对比:
-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vs 王维《竹里馆》: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但孟浩然更注重孤独与思念,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与自我反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