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莘老次韵》

时间: 2025-01-26 07:17:27

去国光阴春雪消,还家踪迹野云飘。

功名正自妨行乐,迎送才堪博早朝。

虽去友朋亲吏卒,却辞谗谤得风谣。

明年我亦江东去,不问繁华与寂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孙莘老次韵

去国光阴春雪消,还家踪迹野云飘。
功名正自妨行乐,迎送才堪博早朝。
虽去友朋亲吏卒,却辞谗谤得风谣。
明年我亦江东去,不问繁华与寂寥。

白话文翻译

离开故国的时光如春雪般消融,回到家乡的足迹在野外的云朵间飘荡。
功名正好妨碍我享乐,迎来送往实在是值得我早起一博。
虽然离开了朋友、亲人和官吏,但却辞去了谗言与风言风语。
明年我也将去江东,不再关心繁华与寂寥。

注释

  • 去国:离开故乡。
  • 光阴:时间。
  • 春雪消:春天的雪融化,象征时间的流逝。
  • 踪迹:足迹。
  • 功名:指追求的名利。
  • 妨行乐:妨碍享受快乐。
  • 迎送:指社交活动。
  • 谗谤:诽谤。
  • 风谣:流言蜚语。
  • 江东:指苏轼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散文、词曲皆有极高的成就,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时期,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诗中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过往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展望。

诗歌鉴赏

《和孙莘老次韵》是苏轼在被贬途中所作,诗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功名利禄的淡泊。首句“去国光阴春雪消”,勾勒出时光的流逝,似乎在暗示他对故乡的眷恋。接下来的“还家踪迹野云飘”,描绘了回归家乡的渴望与朦胧的记忆,呈现出一种游离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状态。

诗中“功名正自妨行乐”一句,揭示了苏轼对功名的看法,他意识到追求功名反而妨碍了真正的快乐。这种对功名的反思,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接下来的“迎送才堪博早朝”,则显示了他对人际交往的无奈与疲惫,强调了在社交中所面临的压力。

而“虽去友朋亲吏卒,却辞谗谤得风谣”一句,表达了他虽然失去了朋友与亲人,却也摆脱了世俗的纷扰,内心获得了某种宁静。最后的“明年我亦江东去,不问繁华与寂寥”,则是对未来的展望,显示了他对生活的从容态度,无论繁华或寂寥,都不再执着。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展现出他洒脱的个性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国光阴春雪消:离开故国,时光如春雪般悄然消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对故乡的怀念。
  2. 还家踪迹野云飘:回家时的足迹在野外的云朵中飘荡,描绘了回归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
  3. 功名正自妨行乐:追求功名反而妨碍了享乐,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反思。
  4. 迎送才堪博早朝:迎来送往的社交活动让人疲惫,暗示了他对人际关系的无奈。
  5. 虽去友朋亲吏卒:虽然失去了朋友、亲人和官职,却也摆脱了谗言与风语。
  6. 却辞谗谤得风谣:辞去了谗谤与流言,内心获得了宁静。
  7. 明年我亦江东去:预示着未来的计划,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8. 不问繁华与寂寥:无论未来的生活是繁华还是寂寥,都不再在意,体现了豁达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间比作春雪,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手法强调心境的变化,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名利的淡泊,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对社交的疲惫以及对未来的从容态度,体现了苏轼洒脱的个性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光阴:象征时间的流逝。
  • 春雪:代表短暂与无常。
  • :象征自由与漂泊。
  • 功名:代表世俗的追求与烦恼。
  • 风谣:象征世俗的流言与谗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和孙莘老次韵》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苏轼
    • D. 白居易
  2. 诗中“功名正自妨行乐”表达了什么观点?

    • A. 功名重要
    • B. 功名妨碍快乐
    • C. 快乐来自名利
    • D. 不在乎名利
  3. 诗中提到的“江东”指的是哪里?

    • A. 长江以东
    • B. 苏轼的故乡
    • C. 江南
    • D. 黄河流域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同样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水调歌头》:表达了对月的思考和人生态度的豁达。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情感上更加浓烈而直接。
  • 《登高》(杜甫):对人生的反思更为沉重,表现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唐宋八大家文学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