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八日过梅庵追怀主人二首》
时间: 2025-01-22 05:04: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月十八日过梅庵追怀主人二首》
犹记寻梅负酒瓢,
当时宾主正丰标。
通宵纵饮烧银烛,
搀早催开唤玉箫。
摘艳人亡谁共赏,
戴花翁在老无憀。
重来只是新华表,
不忍攀枝更折条。
白话文翻译
我仍然记得那次寻找梅花,肩上扛着酒壶,当时我们宾主之间的风采正如盛开的花朵。
通宵畅饮,蜡烛燃烧得如银光闪烁,直到清晨,催促着花儿绽放,唤醒了悠扬的箫声。
如今美丽的梅花已经无人共赏,只有那位戴着花的老翁在岁月中独自感伤。
再次来到这里,只有新开的小梅花,无法忍心去攀折它的枝条。
注释
- 犹记:仍然记得。
- 负酒瓢:肩上扛着酒壶。
- 宾主:客人和主人。
- 丰标:形容气宇轩昂,风采卓然。
- 通宵:整夜。
- 烧银烛:指点燃的蜡烛,形容光亮。
- 搀早催开:帮助花儿在清晨绽放。
- 唤玉箫:呼唤箫声,象征音乐的优美。
- 摘艳:采摘美丽的花朵。
- 人亡:指朋友已故。
- 戴花翁:指年长的老者,象征怀旧。
- 新华表:新的花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庄,号梦阮,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活跃于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雄浑高远,作品多涉及山水、梅花等自然题材。他对梅花的热爱在其诗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二月十八日,作者经过梅庵,回忆往昔与朋友共赏梅花的情景,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诗中流露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梅花的追忆,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开篇“犹记寻梅负酒瓢”,生动地描绘了与朋友一同追寻梅花的情景,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而“通宵纵饮烧银烛”,则通过通宵达旦的聚会,表现出当时的热闹与欢愉。接下来的“摘艳人亡谁共赏”则转向伤感,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追忆,暗示着美好的时光已经不复存在。
最后两句“重来只是新华表,不忍攀枝更折条”则是诗人对新梅花的感叹,虽然梅花依旧在开,但已无昔日的友人共享。整体来看,诗中蕴含着浓厚的乡愁与对过去的怀念,表现了人生无常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犹记寻梅负酒瓢:诗人仍旧记得那次追寻梅花时,肩上扛着酒壶,暗示着那次的欢愉与洒脱。
- 当时宾主正丰标:当时的宾主气宇轩昂,显示出当时的热闹场景。
- 通宵纵饮烧银烛:通宵达旦地饮酒,蜡烛闪烁,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搀早催开唤玉箫:早晨催促花儿开放,唤醒悠扬的箫声,象征轻柔的音乐。
- 摘艳人亡谁共赏:美丽的梅花无人共赏,暗示着朋友的离去。
- 戴花翁在老无憀:戴花的老者在感叹青春已逝,表达孤独感。
- 重来只是新华表:再次来到梅庵,看到的新花,意味着一切都是新的。
- 不忍攀枝更折条:不忍心去攀折梅枝,象征对生命与美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烧银烛”形象地表达了烛光的明亮。
- 拟人:将花的开放与人类的情感连接,表现出对梅花的深厚感情。
- 对仗:如“摘艳人亡”和“戴花翁在老无憀”,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通过梅花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遗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高洁与坚韧,常与孤独的情感相连。
- 酒:代表欢聚与友谊,寄托着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 蜡烛: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老翁:象征着岁月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刘克庄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犹记寻梅负酒瓢”中的“负”是什么意思?
- A. 负担
- B. 反对
- C. 负心
- D. 负气
-
诗中“戴花翁”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 A. 年轻人
- B. 中年人
- C. 年长者
- D. 小孩
答案:
- B. 宋代
- A. 负担
- C. 年长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 王安石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王安石《梅花》与刘克庄的《二月十八日过梅庵追怀主人二首》都以梅花为主题,但王安石的梅花更强调梅花的顽强与坚韧,而刘克庄则侧重于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人事的变迁。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克庄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