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怀
凉叶萧萧散雨声,
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
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
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
一望家山眼暂明?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叶子在寒风中瑟瑟而落,伴随着细雨的声音,空荡的厅堂里,霜气朦胧。黄花在西风中与我有约,白发则是因远道而来的客人而生。我的吟唱像候虫一样愈发难耐,梦中听到寒鹊的叫声,夜里频频惊醒。我何时才能走过石岭和关山,远远地望见我心中的家乡?
注释:
- 凉叶:指秋天的树叶,因寒冷而凋落。
- 萧萧:形容秋风吹落树叶的声音。
- 散雨声:细雨飘洒的声音。
- 虚堂:空荡的厅堂,表示孤独。
- 淅淅:形容细雨的声音。
- 掩霜清:霜气弥漫,空气清冷。
- 黄华:指秋天的黄花,象征着衰败和离别。
- 西风:秋风,带着萧瑟的气息。
- 白发:象征衰老,诗人因思乡而生白发。
- 候虫:指秋虫,象征着秋天的苦闷。
- 寒鹊:冬季的鸟,象征着寒冷与孤独。
- 石岭关山路:象征着艰难的旅途,指向回家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子奭,号天锡,金朝著名诗人,政协官员,文学成就卓越,尤其以词和诗闻名。他的诗词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具有深刻的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秋怀》创作于金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作者借秋天的萧索景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诗中展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归乡的渴望。
诗歌鉴赏:
《秋怀》以秋天萧瑟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人生的感慨。开篇通过“凉叶萧萧散雨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悲凉的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纷飞、叶落纷飞的情景,展现了秋天的孤寂。接着“虚堂淅淅掩霜清”,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相连,空荡的厅堂与冷霜的气息让人倍感孤独。
诗中“黄华自与西风约”,不仅描绘了秋天的黄花,更寓意着生命的无常与衰败;而“白发先从远客生”则揭示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感伤。接下来的“吟似候虫秋更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夜间的寒鹊声频频惊扰着他,暗示着心中的忧虑与思念。
最后,诗人发出对故乡的渴望:“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表现了对归乡的期盼与对亲情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秋天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凉叶萧萧散雨声:描绘秋天的景象,冷风吹落树叶,雨点声响,营造出凄凉的气氛。
- 虚堂淅淅掩霜清:空旷的厅堂里,细雨声淅淅,霜气弥漫,突显孤独感。
- 黄华自与西风约:黄花在西风中摇曳,象征着秋天的到来与衰败。
- 白发先从远客生:因思乡而生白发,表达岁月流逝带来的伤感。
- 吟似候虫秋更苦:吟唱如同候虫在秋天的悲鸣,表明内心苦闷。
- 梦和寒鹊夜频惊:梦中寒鹊叫声令诗人频频惊醒,象征着孤独与思乡。
- 何时石岭关山路:对归乡路途的渴望与期待。
- 一望家山眼暂明:只要一眼望见家乡,心中便会感到明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吟唱比作候虫的鸣叫,生动传达了心中的苦闷。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景物与人心相互映照。
- 对仗:如“凉叶萧萧”与“虚堂淅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思乡”这个主题展开,通过秋天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凉叶:象征秋天的来临与生命的衰败。
- 霜:代表寒冷、孤独和岁月的流逝。
- 黄华: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白发:象征衰老和思乡的痛苦。
- 寒鹊:象征孤独与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什么?(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诗人因为什么而生白发?(A. 年龄 B. 思乡 C. 病痛 D. 哀伤)
- 诗中提到的“寒鹊”象征了什么?(A. 友谊 B. 幸福 C. 孤独 D. 自由)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表达思乡情感的经典诗作。
- 《月下独酌》(李白):同样探讨孤独和思乡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比较元好问的《秋怀》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表达了思乡情感,但前者侧重于秋天的意象和时光的流逝,后者则更多地通过月夜的静谧来渲染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金诗选》:收录金代诗人作品,提供背景和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关于古诗词的赏析与解读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