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灯夕
作者: 张镃 〔宋代〕
插花呼酒少年场,
烂赏花灯十里香。
璧月当天星纬少,
珠帘排户乐声长。
非缘风景今殊昔,
自是情怀老不狂。
赢得安禅心似水,
碧琉璃照佛龛旁。
白话文翻译:
在插花呼酒的青年聚会上,
美丽的花灯散发着十里芬芳。
明亮的月亮与星星交相辉映,
珠帘高挂,乐声绵延不绝。
这并不是因为今夕的风景与昔日不同,
而是因为我的情怀已然不再狂热。
我赢得了如水般宁静的禅心,
碧蓝的琉璃灯光照耀着佛龛旁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插花:插花艺术,指在花瓶中插放花卉,常用于宴会装饰。
- 璧月:圆满的月亮,璧指的是圆形,象征完美。
- 珠帘:用珠子编成的帘子,通常用作装饰,富丽堂皇。
- 安禅:指保持内心宁静,修习禅宗。
- 碧琉璃:一种美丽的蓝色琉璃,常用于装饰,寓意清澈和美好。
典故解析:
- “月”与“星”:月亮和星星常被用来比喻美好事物的共存,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 “安禅”:与禅宗文化相关,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和,号蕲山,南宋时期诗人,生于文人世家,以山水诗和咏史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灯会之际,描绘了作者在灯会上与青年聚会的情景,同时反映了他对往昔的怀念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灯夕》是一首极具节日气氛的诗作,张镃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灯会的热闹与欢乐,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描绘的“插花呼酒少年场”,展现了年轻人的欢聚与喜悦,而“烂赏花灯十里香”则透出节日的热烈气息。诗人将璧月和星星的美丽景象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夜景图。此时,乐声悠扬,珠帘高挂,营造出一种欢快而宁静的氛围。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内心的反思,诗人自述“非缘风景今殊昔,自是情怀老不狂”,表达了岁月的变迁与自身情感的成熟。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更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他的内心已然趋于宁静,“赢得安禅心似水”,显示出他对禅宗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对比和反思使得整首诗在欢乐之余,透出一丝深沉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插花呼酒少年场:描绘年轻人聚会的欢乐场景,插花与饮酒展现了热闹的氛围。
- 烂赏花灯十里香:形容花灯的美丽和香气四溢,突出节日的欢庆。
- 璧月当天星纬少:璧月与星星互相辉映,象征着美好与和谐。
- 珠帘排户乐声长:珠帘装饰,乐声绵延,营造出欢快的节日气氛。
- 非缘风景今殊昔:不是因为今夕的景色与往昔不同,而是情感的变化。
- 自是情怀老不狂: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的情感趋于理性。
- 赢得安禅心似水:内心宁静如水,获得了禅的境界。
- 碧琉璃照佛龛旁:琉璃的光芒照耀佛龛,表现了对信仰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璧月当天星纬少”与“珠帘排户乐声长”,形成了和谐的对比与平衡。
- 比喻:将内心的宁静比作水,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灯会的欢庆与对往昔的思索,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内心的宁静追求。它不仅是一幅热闹的节日画卷,更是一种人生哲理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灯:象征着节日的欢庆与生活的美好。
- 月亮与星星:代表光明与希望。
- 珠帘:富贵与华丽的象征。
- 佛龛:信仰与内心宁静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少年场”主要指什么?
A. 青年聚会
B. 老年聚会
C. 动物聚会
D. 儿童聚会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节日的欢庆?
A. 烛光
B. 花灯
C. 冰雪
D. 河流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同样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美。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灯夕》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意象上都涉及到月亮,但《灯夕》更侧重于节日欢庆的氛围,而《静夜思》则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热烈,后者则偏向于孤独的思绪。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以上资料和内容均为理解和学习《灯夕》这首诗的有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