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饥甚六月一雨颇慰》
时间: 2025-01-26 00:27: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浙中饥甚六月一雨颇慰 林景熙 〔宋代〕
雨余灯火坐茅齐,此夕田家有好怀。 造物心终扶畎亩,苍生命已堕颠崖。 燕山漕粟初航海,浙水移家半入淮。 贞观三钱谁复识,拥衣数起望台阶。
白话文翻译:
雨后,我坐在茅屋里,点着灯火,今晚田家的人们心情愉快。 大自然的心意始终是扶持田地的,但百姓的生命却已陷入困境。 燕山的粮食刚开始通过海运,而浙江的人们却有一半搬到了淮河地区。 贞观时期的三钱(指货币)现在还有谁认识呢?我多次起身,望着台阶。
注释:
字词注释:
- 雨余:雨后。
- 茅齐:茅屋。
- 好怀:愉快的心情。
- 造物:指大自然。
- 畎亩:田地。
- 苍生:百姓。
- 颠崖:困境。
- 燕山:地名,指北方。
- 漕粟:通过水路运输的粮食。
- 浙水:浙江。
- 贞观:唐太宗年号,此处指贞观时期的货币。
- 三钱:指贞观时期的货币单位。
典故解析:
- 贞观三钱:指唐太宗贞观年间流通的货币,此处用以比喻过去的繁荣和现在的衰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宋代诗人,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同情。此诗创作于浙中饥荒时期,通过雨后的景象和田家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百姓的苦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浙中饥荒时期,诗人通过雨后的景象和田家的情感,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雨后的景象和田家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百姓的苦难。诗中“造物心终扶畎亩,苍生命已堕颠崖”一句,既表达了大自然对田地的扶持,又揭示了百姓生命的困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两句通过对燕山漕粟和浙水移家的描述,进一步展现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流离失所。最后以“贞观三钱谁复识”作结,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衰落,表达了对过去繁荣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雨后的茅屋里,点着灯火,田家的人们心情愉快。
- 第二句:大自然的心意始终是扶持田地的,但百姓的生命却已陷入困境。
- 第三句:燕山的粮食刚开始通过海运,而浙江的人们却有一半搬到了淮河地区。
- 第四句:贞观时期的三钱现在还有谁认识呢?我多次起身,望着台阶。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造物心终扶畎亩,苍生命已堕颠崖”的对比,突出了百姓的苦难。
- 象征:“贞观三钱”象征过去的繁荣,与现实的衰落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雨后的景象和田家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过去繁荣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余:雨后的景象,象征着希望和新生。
- 茅齐:茅屋,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 好怀:愉快的心情,与百姓的苦难形成对比。
- 造物:大自然,象征着生命的源泉。
- 畎亩:田地,象征着生活的根基。
- 苍生:百姓,象征着社会的基石。
- 颠崖:困境,象征着百姓的苦难。
- 燕山漕粟:北方的粮食,象征着社会的动荡。
- 浙水移家:浙江的人们搬到淮河地区,象征着百姓的流离失所。
- 贞观三钱:过去的货币,象征着过去的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造物心终扶畎亩”一句中的“造物”指的是什么? A. 大自然 B. 神明 C. 皇帝 D. 百姓
-
诗中“贞观三钱谁复识”一句中的“贞观三钱”指的是什么? A. 贞观时期的货币 B. 贞观时期的法律 C. 贞观时期的书籍 D. 贞观时期的建筑
-
诗中“燕山漕粟初航海”一句中的“燕山漕粟”指的是什么? A. 北方的粮食 B. 南方的粮食 C. 东方的粮食 D. 西方的粮食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象,反映了战乱时期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
- 白居易《卖炭翁》:通过卖炭翁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艰辛。
诗词对比:
- 林景熙《浙中饥甚六月一雨颇慰》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但林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去繁荣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林景熙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作,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和鉴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