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杨守铁庵》

时间: 2025-02-04 15:49:34

北客由来惮入南,仆家谏议饱曾谙。

谁云瘴雾非吾上,曾有魁躔住此庵。

身重岂容眉斧伐,时危犹要脊梁檐。

公归未必怀陈迹,留与州人作美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州杨守铁庵
北客由来惮入南,
仆家谏议饱曾谙。
谁云瘴雾非吾上,
曾有魁躔住此庵。
身重岂容眉斧伐,
时危犹要脊梁檐。
公归未必怀陈迹,
留与州人作美谈。

白话文翻译:

北方的客人向来害怕南方的瘴气,我家里曾经有过劝谏的经历,十分熟悉。谁说这里的瘴雾不是我所能承受的?曾经有位魁梧的人士在此处居住。身心沉重怎能容忍斧头的伐木?在危急时刻仍需依靠脊梁的庇护。您回去后未必会怀念这里的旧迹,留给州里的人们成为美谈。

注释:

字词注释:

  • 北客:北方的客人,指北方人。
  • :害怕,忌惮。
  • 仆家:我的家。
  • 谏议:劝谏的言辞。
  • 瘴雾:指湿热的气候,常伴有瘴气。
  • 魁躔:魁梧的人,形容人高大。
  • 眉斧伐:指斧头砍伐,形容身心疲惫。
  • 脊梁檐:比喻支撑的力量。
  • :指诗中所提到的人。

典故解析:

  • 该诗提到的“魁躔”,可能与历史上某位名人相关联,体现了诗人对前辈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元白,宋代诗人,曾任官职,擅长诗词,尤其以古体诗闻名。他的诗作风格雄浑、沉稳,常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梅州杨守铁庵,反映出诗人在南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北方客人的关心与对故乡的思考。同时,诗中表达了在困境中仍坚守信念的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描绘南方环境时,流露出诗人对北方客人来南方的担忧,尤其是关于瘴气的描述,体现了南方特有的气候特色。而“谁云瘴雾非吾上”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环境的挑战与不屈的态度,表明即使有瘴气,也不畏惧。

诗人用“身重岂容眉斧伐”来形容自身的负担与生活的艰辛,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时危犹要脊梁檐”中,诗人更是强调了在危急时刻,仍需有支撑与依靠,似乎暗示着人们在困境中要学会自我保护与支持。

最后,诗中提到的“公归未必怀陈迹”,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思考,既有些许的惆怅,也有对未来的期待,留给后人美好的回忆与谈资。整首诗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生活体验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充满了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北客由来惮入南:北方的客人向来害怕进入南方。
  2. 仆家谏议饱曾谙:我家曾经有过劝谏的经历,十分熟悉南方的情况。
  3. 谁云瘴雾非吾上:谁说这里的瘴气不是我所能承受的?
  4. 曾有魁躔住此庵:曾经有位魁梧的人士在此庵居住过。
  5. 身重岂容眉斧伐:身心沉重怎能容忍斧头的伐木?
  6. 时危犹要脊梁檐:在危急时刻仍需依靠脊梁的庇护。
  7. 公归未必怀陈迹:您回去后未必会怀念这里的旧迹。
  8. 留与州人作美谈:留给州里的人们成为美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脊梁”比作支撑的力量,形象生动。
  • 对仗:如“身重岂容眉斧伐”与“时危犹要脊梁檐”形成了对仗的结构。
  • 夸张:形容北客的害怕与南方瘴气的严重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北客对南方的恐惧,表现出对环境的挑战与对故乡的思考,同时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态度的坚韧与希望,传达了在艰难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瘴雾:象征南方特有的环境与艰难。
  • 脊梁:象征力量与支撑。
  • 魁躔:象征优秀的人物,传承与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北客”是指哪里的人?

    • A. 南方人
    • B. 北方人
    • C. 西方人
    • D. 东方人
  2. “身重岂容眉斧伐”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轻松愉快
    • B. 身心疲惫
    • C. 快乐自由
    • D. 渴望旅行
  3. 诗中提到的“公”指的是:

    • A. 诗人自己
    • B. 诗中的贵人
    • C. 朋友
    • D. 诗人的父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与杜甫: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反映了对环境的感受与个人的情感,刘克庄的作品更显坚韧不拔,而杜甫则更多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切关怀与历史的沉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