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三日喜雨盖不雨四十日矣
杨万里 〔宋代〕
玉帝愁闻旱,雷公怒见须。
搜龙无亸处,倒海不遗馀。
稻里云初活,荞梢雪再铺。
老农啼又笑,欲去且安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久旱之后的喜雨的欢欣,开头提到玉帝(天帝)因听闻到旱情而愁苦,雷公(掌管雷电的神)因见到干旱而愤怒。接着描述了气象变化的严重,搜索龙神(代表雨水)的踪迹无处可寻,海洋也没有雨水的余地。最后提到稻谷因云的出现而开始复苏,荞麦的新芽上又覆盖了一层白雪。老农在经历了干旱与雨水的交替后,既感到忧虑又感到欣慰,想要安居乐业。
注释
- 玉帝:道教神话中的天帝,统治天界。
- 雷公:道教神话中的雷神,负责掌管雷电。
- 搜龙:指寻找龙神,希望其降雨。
- 倒海:指大雨倾泻,海水翻滚。
- 稻里云初活:指稻谷因雨水而开始生长。
- 荞梢雪再铺:指荞麦的新芽上覆盖着雨后的湿气,像雪一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农耕社会,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诗人通过描写干旱与降雨的对比,表现了农民对雨水的渴望与喜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耕文化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敏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久旱之后的喜雨,展示了农民从绝望到希望的心路历程。开头的“玉帝愁闻旱,雷公怒见须”引入了天界的神明,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紧密联系。接下来的“搜龙无亸处,倒海不遗馀”则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干旱现象,强化了人们对雨水的渴望。
而“稻里云初活,荞梢雪再铺”则显示了雨水滋润大地后,植物复苏的景象,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重燃。最后一句“老农啼又笑,欲去且安居”则充分体现了农民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旱灾的忧虑,又有雨水带来的安慰与期望,展现了生活的无常和希望的永恒。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透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自然和人类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帝愁闻旱:天帝听闻干旱而忧愁,反映了天界对人间苦难的关切。
- 雷公怒见须:雷公因干旱而愤怒,表达了自然界的愤怒与不满。
- 搜龙无亸处:寻找龙神的踪迹无处可寻,显示了降雨的渴望。
- 倒海不遗馀:大雨倾泻而下,海洋也无法容纳,表现出雨水的急迫。
- 稻里云初活:稻谷因云的出现而复苏,象征着生命的恢复。
- 荞梢雪再铺:荞麦的新芽上覆盖着雨后的湿气,象征着生命的希望。
- 老农啼又笑:老农在经历干旱与雨水后感到复杂的情感,既有忧虑也有喜悦。
- 欲去且安居:表达了老农希望安居乐业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云、雨)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啼又笑”,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恩,描绘了人们在自然变化面前的无奈与希望,传达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的光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生命与希望,代表自然的恩赐。
- 稻谷:象征丰收与富饶,是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 老农:代表普通百姓,体现了人民的情感与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帝”是谁?
- A. 农民
- B. 天帝
- C. 雷神
-
“老农啼又笑”中“啼”的意思是?
- A. 哭
- B. 笑
- C. 呼喊
-
这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悲伤
- B. 喜悦与希望
- C. 愤怒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自然变化与人间苦乐的关系。
- 陶渊明《饮酒》: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九月三日喜雨》与杜甫的《春望》均描写了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但杨万里更侧重于对雨水的期待与喜悦,而杜甫则更多体现出战争带来的悲凉与对国家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欢快而轻松,后者沉重而深刻。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选》
- 《古诗词名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