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效韦苏州作)》

时间: 2025-02-04 15:49:22

行客。

行客。

身世东西南北。

家林迢递不归。

岁时悲盛泪垂。

垂泪。

垂泪。

两鬓与霜相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调笑令(效韦苏州作)

行客。行客。身世东西南北。家林迢递不归。岁时悲盛泪垂。垂泪。垂泪。两鬓与霜相似。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境表达了一位行客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他在东西南北的旅途上漂泊,家乡的林木遥远而无法归去。每年节令到来时,心中悲伤如泪水垂落,泪水流淌,双鬓已似霜白,感叹岁月的无情。

注释:

  • 行客:行走的客人,指在外漂泊的人。
  • 身世:生命经历和身份。
  • 迢递:遥远,形容路途漫长。
  • 岁时:指一年中的节令或时节。
  • 垂泪:流泪,形容悲伤的情感。
  • 两鬓与霜相似:形容头发两边的鬓发像霜一样,暗示岁月的流逝和衰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吕南公,字景文,号南公,是宋代的一位词人。其作品多描写人生的感慨与情感,风格清新,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时期正值南宋,社会动荡与人们的生存压力使得许多人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更显得深重。词中表达的孤独与思乡情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

诗歌鉴赏:

《调笑令》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行客的思乡情怀。词的开头“行客。行客。”的重复,不仅增强了对行客身份的强调,也传达出一种无法摆脱的孤独感。接着,诗人用“身世东西南北”描绘了行客四处漂泊的状态,展现了行客在异乡的无奈和失落。

“家林迢递不归”一语,渗透出深深的思念之情,家乡的林木虽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每到岁时节令,行客的悲伤愈加明显,泪水不自觉地流下,流泪的形象直观而感人,令人心生怜惜。

最后一句“两鬓与霜相似”则用极具视觉冲击的比喻,表现了时间的无情,岁月的流逝带走了青春,留下了满头的白发。这种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行客的老去,也让人对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产生共鸣,展现了一种深沉的悲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客。行客。”:重复的呼唤突出其身份,强调孤独和行旅的身份。
  • “身世东西南北。”:行客的命运漂泊,四处游荡,暗示生活的不确定性。
  • “家林迢递不归。”: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家乡虽近但难以归去,渗透着无奈与悲伤。
  • “岁时悲盛泪垂。”:岁月流转,节日来临时更显悲伤,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
  • “两鬓与霜相似。”:通过生动的比喻,表现岁月的无情与个人的衰老。

修辞手法:

  • 重复:通过重复“行客”强调孤独。
  • 比喻:用“霜”比喻白发,强化时间流逝的感受。
  • 对仗:在“东西南北”中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行客的思乡与孤独,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哀伤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行客:象征孤独漂泊的人,代表了无数在外游子的心境。
  • 家林:家乡的象征,承载着温暖与归属感。
  • 泪水:悲伤的象征,情感的真实流露。
  • :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行客”在诗中代表的是: A. 漂泊的人
    B. 富有的人
    C. 旅行的商人
    D. 学者

  2. 诗中的“家林迢递不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家乡的思念
    C. 对朋友的怀念
    D. 对未来的期待

  3. “两鬓与霜相似”中的“霜”象征着: A. 年轻
    B. 财富
    C. 时间的流逝
    D. 快乐

答案:1.A,2.B,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绘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吕南公《调笑令》李白《静夜思》在表达思乡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吕南公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岁月的无情,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对故乡的美好回忆与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
  2. 《古典诗词鉴赏》
  3. 《诗词创作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