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日长老拂衣退院连帅陆尚书比之石霜小诗》
时间: 2025-04-27 23:01: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结小庵犹舴艋,
师抛大刹似蘧庐。
菩提身外更无物,
椰子腹中惟有书。
不踏一芦堪去矣,
许分半芋竟何如。
元来又被寒翁引,
径指坟山作退居。
白话文翻译
我在小庵里生活,像一只小船在水中漂浮;
而你却抛弃了大寺,似乎是在寻求田园的宁静。
菩提心中无其他物,
椰子的壳里仅有书本。
不踏一芦就能离去,
分得半根芋头又有什么用呢?
原来我被寒老引导,
径直指向坟山,选择了隐退。
注释
- 小庵:指小型的庙宇或居所,象征着隐逸的生活。
- 舴艋:小船,古代的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
- 大刹:指大的寺庙。
- 菩提:佛教的觉悟,表示一种心灵的宁静与明悟。
- 椰子:这里用来比喻内心的充实与知识的积累。
- 寒翁:指寒冷的老者,暗喻自然或命运的引导者。
- 退居:隐退、归隐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子元,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擅长诗词,尤以山水和咏史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感受和对自然、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隐居之际,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他选择隐居,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轻视。诗中通过“小庵”和“菩提”等意象,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心境。开篇以“我结小庵犹舴艋”,形象地表现了他在小庵中如同小船般的自由自在。接着以“师抛大刹似蘧庐”,对比出自己与他人对生活的不同选择,表达了对大寺庙繁华喧嚣的拒绝。
“菩提身外更无物,椰子腹中惟有书”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充实,诗人认为知识和智慧才是生活的真正财富。接下来的“许分半芋竟何如”,更是表现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薄,认为即使分得一小块食物也无所谓,因为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最后两句“元来又被寒翁引,径指坟山作退居”则点明了诗人隐退的原因和目标,暗示了人生的终极归宿,既是对死亡的思考,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这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构成了整首诗的主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结小庵犹舴艋:我在小庵中生活,像是小船在水中漂浮,表现出一种自由的状态。
- 师抛大刹似蘧庐:我的师父抛弃了大寺庙,选择了田园的宁静,表明对世俗繁华的反思。
- 菩提身外更无物:内心的觉悟是最重要的,外物皆是浮云。
- 椰子腹中惟有书:比喻内心充实,知识是生活的真实财富。
- 不踏一芦堪去矣:即便不踏上芦苇,也能自由离开,表达了对世俗束缚的超脱。
- 许分半芋竟何如:即使只分得一块半的芋头,也无所谓,意味着对物质的淡薄。
- 元来又被寒翁引:被自然的力量所引导,暗示命运的安排。
- 径指坟山作退居:指向死亡和归隐的选择,表达了对人生最终归宿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小庵”、“舴艋”等比喻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由。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的超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庵:象征着隐逸和宁静的生活。
- 菩提:代表觉悟和内心的宁静。
- 椰子:象征内心的充实与知识的积累。
- 寒翁:自然的引导者,象征命运的安排。
- 坟山:象征生命的终极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我结小庵犹舴艋”中的“小庵”指什么?
- A. 大寺庙
- B. 小型的庙宇或居所
- C. 书本
-
诗中“菩提身外更无物”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追求物质财富
- B.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觉悟
- C. 对世俗的贪婪
-
“寒翁”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一位老者
- B. 自然的引导者与命运的安排
- C. 一位老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隐逸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相似,均反映了对世俗的逃避与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隐士生活的崇尚。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刘克庄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