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时间: 2025-01-27 04:50:26

春又晚。

枝上绿深红浅。

燕语呢喃明似翦。

采香人渐远。

草色池塘碧软。

丝竹谁家坊院。

拂拂和风初著扇。

蜂情愁不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又晚。枝上绿深红浅。燕语呢喃明似翦。采香人渐远。草色池塘碧软。丝竹谁家坊院。拂拂和风初著扇。蜂情愁不展。

白话文翻译:

春天又已渐渐过去。树枝上绿叶深处、红花浅处交错生长。燕子的叫声轻柔宛如剪刀的声音。香气袭来的人已经渐渐离去。草色与池塘相映成趣,显得柔软而碧绿。乐声从哪个院子传来呢?轻柔的春风开始拨动扇子,而蜜蜂的情感却无法自由展翅。

注释:

  • 春又晚:指春天已到,但似乎已接近尾声。
  • 枝上绿深红浅:描绘了春天的树木,绿叶繁茂,红花点缀。
  • 燕语呢喃明似翦:燕子的叫声清脆悦耳,如同剪刀在空中划动的声音。
  • 采香人渐远:采集香气的女子离去,暗示了一种离别的情绪。
  • 草色池塘碧软:草色与池塘水色相映,显得温柔而美丽。
  • 丝竹:指乐器,这里暗示有音乐声传来。
  • 谁家坊院:对乐声的源头感到好奇。
  • 拂拂和风初著扇:春风轻轻拂来,扇子开始摇动。
  • 蜂情愁不展:蜜蜂的情感无法表达,暗示一种愁苦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允平,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见长,风格清新、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之时,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以及人事的离合。诗中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和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谒金门》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诗的开头“春又晚”,直接引入了春天已近尾声的主题,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惆怅感。接着,诗人通过“枝上绿深红浅”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色彩斑斓,以及万物复苏的景象。燕子的叫声如同剪刀划过,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

随着香气渐渐远去,诗人描绘的场景逐渐转向一种孤独感,尤其是“采香人渐远”,暗示着人与自然的疏离和离别的情绪。接下来的描写中,池塘的“碧软”和“丝竹”的乐声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然而“蜂情愁不展”却又将情感拉回到一种无奈的境地,象征着无法自由表达的情感。

整首诗在细腻的自然描写中融入了人情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离别的惋惜,情感层次丰富而深刻。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又晚”:春天快要结束,暗示时间的流逝。
    • “枝上绿深红浅”:树上的绿色和红色交相辉映,表现了春天的美丽。
    • “燕语呢喃明似翦”:燕子的叫声轻柔,宛如剪刀划过,展示了春天的生机。
    • “采香人渐远”:远去的采香人,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疏离。
    • “草色池塘碧软”:草与水的映衬,渲染出春日的柔和。
    • “丝竹谁家坊院”:乐声来自何处,让人心生向往。
    • “拂拂和风初著扇”:春风轻拂,扇子轻摇,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 “蜂情愁不展”:蜜蜂的情感无法展现,暗示一种无奈与愁苦。
  • 修辞手法

    • 比喻:“燕语呢喃明似翦”,用燕子的声音比作剪刀,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情感,如“蜂情愁不展”。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离别、孤独的感慨。整体情感基调为宁静中带着一丝忧伤。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燕子: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活力。
  • 香气:引发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也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亲密。
  • 池塘:象征着宁静的内心世界。
  • 扇子:暗示着春风的轻柔与人的悠闲心情。
  • 蜜蜂:象征着无法自由表达的情感和内心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陈允平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春又晚”中“晚”字的意思是什么?

    • A. 晚上
    • B. 迟到
    • C. 接近尾声
    • D. 晚会
  3. 诗中“丝竹”指的是什么?

    • A. 竹子
    • B. 乐器
    • C. 春风
    • D. 香气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庐山谣》与《谒金门》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庐山谣》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而《谒金门》则融入了更多的人情与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陈允平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的情感表达与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