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吴立夫》
时间: 2025-01-27 03:47: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吴立夫
方梓 〔宋代〕
寻师负笈频千里,
授业登堂此一时。
我比栖苴宁得巳,
尔如附赘亦何为。
家山在望悠悠梦,
舍馆相逢叠叠诗。
归去尚须怜独客,
为传消息报南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吴立夫的思念与感慨。诗中提到,自己为了求学,背着书囊走了千里路,终于在此时登上讲堂授业。我与栖息于苴草的鸟儿相比,何能相比呢?你如同附着在他人身边的寄生虫,又有什么用呢?家乡就在眼前,仿佛如同悠悠的梦境。相聚于客舍之间,诗篇层层叠叠。归去的时候,仍然要怜悯孤独的旅人,为了传递消息寄托给南方的朋友。
注释:
字词注释:
- 负笈:背着书囊,表示求学之路。
- 栖苴:栖息在苴草中的鸟,意指无所依附。
- 附赘:比喻依附在别人身上,指人缺乏独立。
- 悠悠梦:形容思乡的情怀,似梦一般遥远。
- 舍馆:指客舍或旅馆。
典故解析:
- 栖苴:古代诗人常以鸟类象征孤独或无依无靠的状态,表达出人对自由与归属的追求。
- 南枝:可能指南方的朋友或家乡,与归去的情感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梓,宋代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但其诗作多表现求知和人际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求学期间,表达了对师友的思念和对家乡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对教育与友情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求学过程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求知路上的坚持与艰辛。开篇以“寻师负笈频千里”引入,表现了求学的决心和不懈努力。接下来的“我比栖苴宁得巳”则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渴望独立与自由的心情。而“尔如附赘亦何为”则暗含对他人依附的批判,强调了独立的重要性。
中间的“家山在望悠悠梦”带有浓厚的思乡情绪,家乡的景象如梦般浮现,令人感到无比惆怅。最后几句“归去尚须怜独客,为传消息报南枝”则道出归去的愿望与对友人的牵挂,显示出深厚的人际情感与责任感。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与清晰的意象,勾勒出求学者的孤独与对归属的渴望,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寻师负笈频千里:长途跋涉求学,体现出对知识的渴望。
- 授业登堂此一时:终于到达求学的殿堂,感慨时机难得。
- 我比栖苴宁得巳:自谦之言,表达自我不足,渴望提升。
- 尔如附赘亦何为:对他人依附的否定,强调独立的重要性。
- 家山在望悠悠梦:思乡之情,家乡就在眼前却如梦幻般遥远。
- 舍馆相逢叠叠诗:在客舍中相聚,诗句层层相叠,增添情感。
- 归去尚须怜独客:归去时对孤独旅人的怜悯,表达责任感。
- 为传消息报南枝:寄托对南方朋友的思念与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寻师负笈”与“授业登堂”,形成音韵和谐。
- 比喻:将自己比作孤鸟,表达孤独感。
- 排比:末尾“为传消息”重复构建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求学路上的艰辛与孤独的描绘,表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对独立的追求以及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传达出一种深沉的人文情怀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里:象征求知的艰辛与执着。
- 苴草:代表无依无靠的状态,暗示孤独。
- 家山:思乡之情的具体化,代表归属感。
- 南枝:友情的象征,传达对友人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负笈”意思是: A. 负担
B. 求学
C. 旅行
D. 休息 -
诗人对家乡的情感是: A. 想念
B. 忘记
C. 轻视
D. 反感 -
“尔如附赘”在诗中表示: A. 依附他人
B. 自由独立
C. 追求知识
D. 思念故乡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了思乡情怀。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离别与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方梓的《寄吴立夫》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探讨孤独与思念,但方梓更注重求学与责任,而李白则强调自由与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