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时间: 2025-01-11 17:13: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名: 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
作者: 李贺 〔唐代〕
内容: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别柳当马头,官槐如兔目。
欲将千里别,持我易斗粟。
南云北云空脉断,灵台经络悬春线。
青轩树转月满床,下国饥儿梦中见。
维尔之昆二十馀,年来持镜颇有须。
辞家三载今如此,索米王门一事无。
荒沟古水光如刀,庭南拱柳生蛴螬。
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
白话文翻译
在洛阳郊外,没有丰盛的食物可供宴请,破旧的马厩使老马感到羞愧。小雁飞过炉峰,影子映落在楚水之下。长船依靠着云泊,秋夜凉爽如石镜。岂能理解乡情之深,月下独自呜咽。离别的柳树在马头旁摇曳,官槐如同兔子的眼睛。想把千里相送,何不让我带走一斗谷物。南北的云朵空中如脉络般断裂,灵台的经络悬挂着春天的丝线。青轩树下月光满床,下国的饥儿在梦中见到家乡。维尔的兄弟们二十余年,持镜自照颇有须发。离家三载如今如此,向王门索米一事无成。荒沟的古水如刀般闪光,庭南的柳树生长着蛴螬。江边的幼客真让人怀念,郊原的晚风悲号如哭。
注释
- 俎豆: 祭祀用的器具,表示丰盛的宴席。
- 弊厩: 破旧的马厩,象征困境。
- 小雁: 雁群中的一只,常用作思乡的象征。
- 楚水: 指楚地的河流,象征故乡。
- 灵台: 指人的心灵,诗中引申为思念的寄托。
- 蛴螬: 昆虫的幼虫,常用作象征贫困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南,后居长安。李贺的诗以其豪放、奇丽和个性鲜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乡土的深切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贺离开故乡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和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生活境遇的感慨与无奈。庐山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诗中提到的小季可能是李贺的友人,送别之情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鉴赏
李贺的《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是一首情感深沉、意象丰富的送别诗。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于离别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开篇以“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引入,既描绘出环境的贫乏,也隐含了作者的自嘲与忧伤。接着通过“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不仅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也营造了寂寥的氛围。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特色,云、月、柳、江等自然元素与人情的结合,使得情感更加真实且富有层次。尤其是“南云北云空脉断”一句,形象地传达了离别时心灵的孤独与无助。结尾部分,诗人以“荒沟古水光如刀”形容环境的冷清,进一步深化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李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描写生动形象。此外,诗中的情感真实而细腻,展现了李贺对生命和友情的深刻理解。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李贺的艺术才华,更在情感上引发读者的共鸣,成为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郊无俎豆: 洛阳郊外没有丰盛的食物,暗示生活困苦。
- 弊厩惭老马: 破旧的马厩让老马感到羞愧,象征个人境遇的窘迫。
- 小雁过炉峰: 小雁飞过炉峰,表现思乡情绪。
- 影落楚水下: 雁影落在楚水下,进一步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 长船倚云泊: 长船停靠在云雾中,传达一种孤独的旅途感。
- 石镜秋凉夜: 秋夜的凉意如石镜般清晰,营造出寂静的氛围。
- 岂解有乡情: 自然无法理解人间的乡情,表现情感的无奈。
- 弄月聊呜哑: 在月光下寂静地呜咽,传达一种深沉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古水比作刀,形象地表现其冷清。
- 拟人: 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如“月下弄月聊呜哑”。
- 对仗: 整首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离别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 象征故乡与流逝的时光。
- 云: 表现孤独与漂泊的感觉。
- 月: 作为思乡的象征,常常与孤独相连。
- 柳: 代表离别与伤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老马”象征什么?
- A. 老年
- B. 困境
- C. 乡情
答案: B
-
“长船倚云泊”中的“云”意指什么?
- A. 迷茫
- B. 朋友
- C. 自然
答案: A
-
诗中“欲将千里别”的情感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失望
- B. 思念
- C. 喜悦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花卿》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李贺与王之涣的作品均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人情的细腻描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现出壮阔的气势,而李贺则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流露与细腻。两者在主题上均涉及对离别与思乡的感受,但李贺的情感更为浓烈与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贺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