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作者:毕乾泰〔唐代〕
鹦林花塔启,凤辇顺时游。
重九昭皇庆,大千扬帝休。
耆闍妙法阐,王舍睿文流。
至德覃无极,小臣歌讵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九月九日)时,登上慈恩寺的浮图所见的盛况。
鹦林中佛塔初升,凤辇在时光中游览。
重阳节是皇帝庆典之日,广大的天下在此时安宁。
耆闍(高僧)阐述着深妙的法理,王舍(王宫)中流传着聪慧的文辞。
至德之下,恩泽无尽,小臣们的歌声又能如何回报这般恩德呢?
注释
- 鹦林:指的是林中鸟鸣声,寓意吉祥。
- 凤辇:古代皇帝的车辇,象征皇权。
- 重九:重阳节,传统节日,寓意长寿。
- 耆闍:高僧,指德高望重的僧人。
- 王舍:王宫,指统治者的居所。
- 至德:至诚之德,指最高的道德品质。
- 小臣:指臣子,表示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典故解析
- 重阳节:古代习俗,重阳节是登高的日子,古人相信此日登高可以避邪,祈求长寿。
- 凤辇:象征皇权与威严,常见于描述皇帝出行的场景。
- 耆闍妙法:提到佛教的高僧,表明在宗教信仰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毕乾泰,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在慈恩寺的浮图上,感受到节日的氛围和皇帝的恩德,因而有感而作。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的景象为背景,描绘了重阳节的盛大庆典,表现出作者对皇权和佛教文化的双重敬仰。开篇的“鹦林花塔启”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暗示着宗教的庄严。接下来的“凤辇顺时游”则将诗歌的视角引向皇帝的出行,突显了节日的隆重与皇权的威仪。
在描写中,作者以“重九昭皇庆”提出了重阳节的主题,结合“耆闍妙法阐”,不仅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赞美,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最后两句通过“小臣歌讵酬”传达了对于皇恩的感激,体现了臣民对统治者的忠诚与依赖。
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又有对当下幸福安宁的珍惜,显示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鹦林花塔启,凤辇顺时游。”: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与皇帝的出行,象征着吉祥。
- 第二联:“重九昭皇庆,大千扬帝休。”:重阳节是皇帝庆典的日子,天下安宁。
- 第三联:“耆闍妙法阐,王舍睿文流。”:高僧讲解佛法,王宫中智慧的文采流传。
- 第四联:“至德覃无极,小臣歌讵酬。”:无尽的恩德让小臣们感叹,难以回报。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鹦林花塔”和“凤辇顺时”构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重阳节的赞美、对皇权的敬仰,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推崇,体现了唐代的政治和宗教氛围。
意象分析
- 鹦林:象征祥瑞和美好,表现了自然的和谐。
- 凤辇:象征皇权,体现了权威与荣耀。
- 重九:代表传统节日,寓意长寿与吉庆。
- 耆闍:佛教文化的象征,传达了精神的追求。
- 小臣:代表了对皇恩的感激与忠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
“凤辇”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色
B. 皇权和威严
C. 人民的生活 -
诗中“至德覃无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感慨时光流逝
B. 感谢皇恩
C. 宣扬佛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毕乾泰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者皆以重阳节为背景,但毕乾泰更侧重于皇权与宗教的结合,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对亲情的思念与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研究》